生態學家揭秘九寨溝的發現與保護:從一份報告到自然保護區
6月9日是國際檔案理事會認定的“國際檔案日”,也是我國國家檔案局設立的檔案部門宣傳日。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于國際檔案日期間舉辦“講述檔案中的中科院成都分院故事”活動,并邀請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印開蒲回憶,講述他與四川省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的故事淵源。
“檔案記錄歷史和文明,同時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從中科院成都分院對雪域生態安全的守護、藥物的研制,到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的發現成果都離不開科研檔案的記錄。”中科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劉剛君介紹。
九寨溝自然風景區是珍貴的世界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是在什么樣的契機中被發現的?又怎樣開創先河,成為中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印開蒲通過一段曲折的故事揭曉了答案。
與九寨溝的首次結緣
上世紀70年代,川西北地區作為木材資源地,常有森林采伐隊進入開采,那時川西木材運輸主要靠水運,采伐后的木材被推入江河,從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沿河沖下。“木材沿途受到撞擊、沙埋、偷盜、腐蝕,損失巨大,到了樂山、攀枝花等地起材時,木材利用率僅為10~20%”。這樣的做法,對林木資源的損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巨大,也讓印開蒲暗暗擔憂。
1970年8月,印開蒲與成都生物所的科研人員為調查四川省薯蕷資源偶然來到九寨溝,九寨溝動人的景色讓一行人都驚呆了。“沉沒在水中的鈣華長堤和樹木,在湖水蕩漾中晃動,讓我一度產生了幻覺,心想,水里會不會真有恐龍和湖怪出現。”印開蒲回憶當時初見九寨溝時的場景,這次偶然的相遇似乎是命中注定,讓他與九寨溝結下了半個世紀的不解之緣。
從木材采伐地到自然保護區
5年后,在四川西部植被調查中,印開蒲與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和四川農業大學的幾位老師和研究員再次進入九寨溝,這時,溝內森林大規模砍伐已開始。
隨后,印開蒲便立即向阿壩州革委會、四川省科委提出應當盡快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建議,并在第三次考察九寨溝后發現溝內森林采伐已過半后,受研究所委托,執筆起草了《中國成都生物研究所關于在四川建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報告》。“當時這份報告輾轉多次,從成都分院副院長送到中國科學院院長手中,后來終于得到了國務院的重視。”印開蒲補充,“這份原始的手稿被保存在位于北京的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1978年12月15日,搭上保護大熊貓的順風車,以九寨溝為代表的4個自然保護區由國務院發文正式批準建立。1979年5月,四川將伐木場搬出九寨溝,并且正式建立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從此,九寨溝的保護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九寨溝冰雪消融靈動迎春歸 宛如童話世界
3月的九寨溝春回大地,暖陽怡人,遍布河谷、湖畔、山腰的九寨扁桃花迎風綻放,花期正當時。[詳細] -
四川省九寨溝縣: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 爭當全域旅游新典范
世界只有一個九寨溝,九寨溝不只有九寨溝。作為首批四川唯一“中國旅游強縣”,如今,曾因地震“受傷”的九寨溝,已完美“補妝”歸來,正逐漸恢復昔日的熱鬧與繁榮,展現出一幅美麗新圖景。[詳細] -
四川九寨溝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通過三年時間讓九寨溝實現了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重生,這也為推動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探索了中國模式、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