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星為何是這個藏族小村的“流行單品”
在易拉罐上剪下一塊,用手比量下繼續剪,五個角逐漸顯現,再用細條樹皮蘸上紅色顏料在上面慢慢涂抹,一顆鮮艷的五角星出現在桑安手中。
圖為桑安在制作五角星。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10月下旬,記者沿著當年紅軍在雪山草地的長征足跡,走進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蓋玉鎮打乙西村,看見村民桑安正在制作紅色的五角星。
作為打乙西村的巧手,桑安制作的五角星成為村里的“流行單品”。這些五角星常常出現在男女老少的帽子上。
這是10月22日拍攝的打乙西村風光。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古絨河縱貫打乙西村,而五角星與村子的淵源要從85年前說起。
當時,紅軍從巴塘翻過雪山,穿越密林來到村里一片草壩處安營扎寨。百姓給紅軍提供酥油、食用菌,還有的直接到壩子處給他們做飯。
“壩子三面環山,十分平坦,旁邊就是古絨河水。”53歲的村黨支部書記白瑪扎西還記得,七八歲放牛時,他在壩子處曾看到過用石頭砌成一排的簡易灶。
當年,為了感謝村民的熱情接待,紅軍離開時給村里留下幾頂軍帽。桑安的爺爺因給紅軍當向導也得到一頂軍帽。“村里有五角星帽子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大家覺得五角星很好看,開始自己做,五角星逐漸在村里流行起來。”白瑪扎西說。
圖為桑安展示制作完成的五角星。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桑安做五角星的手藝源自爺爺。“老人們主要是用紙和紅布剪,到了我就開始用鋁片等金屬物品剪。”他從不收錢,只要村民提供材料,一天做十幾個是常態。
“做五角星一開始是好看,后來是傳承,更是對紅軍的一種愛戴之心。”桑安因做五角星而出名。當年,他還因為好手藝贏得了心愛姑娘的芳心。
不穿金戴銀,只喜歡在帽子中間戴個紅色五角星成為打乙西村的時尚。
一位攝影師在2000年左右曾在當地拍攝一組照片。照片中無論是路上背木柴的女人,還是工地上搬石頭的工人,他們帽子上的紅色五角星格外顯眼。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打乙西村,村黨支部書記白瑪扎西戴著鑲好五角星的帽子留影。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對于打乙西村老鄉而言,紅色的五角星一直閃耀在山谷間。桑安只要一看到紅色的材質,就情不自禁地想要制作五角星。而白瑪扎西現在無論走到哪,都戴著紅色五角星的帽子。
村民們和紅軍的緣分并沒有止于那些有五角星的帽子。
白瑪扎西告訴記者,據父輩說,紅軍離開時還在村里留下兩名傷員,其中一名大家稱之為“阿克李達”,他會打鐵能種菜。“阿克李達”當時和幾戶村民住在草壩處的半山腰上,吃水困難。他就先規劃路線,把山上的泉水引到村民家里。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打乙西村,工人正在桶裝水廠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王曦 攝
85年前紅軍安營扎寨的地方,現在機器聲轟鳴,新建的桶裝水廠生產線正加緊生產。
打乙西村第一書記卡修他也全程參與了水廠的建設。2018年,他到村里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發現這個村沒有集體經濟,土地資源極其匱乏,脫貧奔小康的任務相當艱巨。
草壩邊,古絨河水汩汩流淌。“為何不在水上做文章呢?”卡修他也突然興奮起來。他和村組干部一起,決定利用山泉水發展桶裝水產業。
說干就干!卡修他也帶著村干部先后到康定、成都等地考察,并請權威專業機構對水質進行檢測,結果表明古絨山泉水品質上乘。在村里拿到相關證件后,水廠逐漸建立起來。
然而,新產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最難的是銷路。為了說服當地公司銷售村里的桶裝水,一開始卡修他也帶村干部每隔一兩天就上門做工作。后來他自己天天去,一個月后,企業負責人終于被他的態度和桶裝水的品質所打動,同意支持打乙西村的桶裝水產業。
卡修他也說,截至目前,水廠實現經濟效益達25萬元左右,村里79戶村民每戶在水廠都有股份,桑安家去年分紅3000元。此外,這個水廠每年還累計解決96位村民的就業。
水廠投產后,戴著紅色五角星帽子的白瑪扎西經常到水廠旁轉悠,他有時覺得很奇妙,80多年前紅軍飲過這里的水,還幫他們解決吃水困難的問題。如今,同樣是這里優質的水資源,成為村民增加收入的來源。卡修他也說,這叫飲水思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昔日為紅軍籌糧 今日產“極地果蔬”
在紅軍經過的甲洼鎮一帶,連片的蔬菜大棚立在藍天下。當地正利用高原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土壤無污染等優勢發展“極地果蔬”產業。[詳細] -
當年百姓目送長征隊伍翻雪山 如今“天村”發生巨變
“紅軍離開鄉城的時候,隊伍長得很,村子里的人一直望了一整天。”79歲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水洼鄉那拉崗村藏族村民洛絨澤仁坐在火塘邊,慢悠悠地為記者講述著紅軍長征的故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