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百姓目送長征隊伍翻雪山 如今“天村”發生巨變
“紅軍離開鄉城的時候,隊伍長得很,村子里的人一直望了一整天。”79歲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水洼鄉那拉崗村藏族村民洛絨澤仁坐在火塘邊,慢悠悠地為記者講述著紅軍長征的故事。
1936年5月,紅六軍團路過鄉城縣,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在此地休整了7天。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之際,洛絨澤仁向新華社記者講述了爺爺告訴他的故事:紅軍對老百姓好,幫老百姓打土匪,和老百姓一起勞動,一起生活。紅軍離開的時候,很多老百姓在村子里眺望,目送著長長的隊伍翻過村后茫茫雪山。
這是四川鄉城縣水洼鄉那拉崗村新立的“天村”碑。新華社記者惠小勇 攝
洛絨澤仁所在的村子并不大,只有23戶人家。但這里是鄉城縣海拔最高的村子之一,有3800多米。多年前一位攝影師來到村子,從山下望去,看到云霧之間的村子直通天際,由此那拉崗村又有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叫“天村”。
44歲的現任村支書格絨藏珠介紹,“天村”過去是出了名的貧困村,生產生活主要靠采集松茸、蟲草和種植、養殖業維持。交通尤其閉塞,村民們去一趟縣城得徒步花上兩天時間,特產藥材和食用菌也很難銷出去,大家守著美麗的風景,卻過著貧窮的日子,村里很多人只上完小學就回村務農了。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政策落實到村子之后,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棟棟石頭砌成的藏房點綴在層林盡染的山林間,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種著鮮花,村子里整潔干凈,水、電都通了,無線網絡也覆蓋了。2016年中央財政項目資金1375萬元用于修建一條全長17.4公里的柏油通村路。這幾年,每戶人家都有了拖拉機、摩托車,用上了冰箱、洗衣機,其中10戶還買了小轎車。
當記者走進洛絨澤仁屋內的時候,屋內的溫暖和香氣立刻驅散了深秋高原的寒意。他身前擺著糌粑、酥油茶和小米粥,房頂上吊著臘肉,電視里播放著紅軍故事紀錄片。
格絨藏珠告訴記者,共產黨的軍隊當年路過鄉城,為老百姓打仗,現在共產黨人也在為村民們過上好日子、實現共同富裕而奮斗。
圖為那拉崗村老人洛絨澤仁。新華社記者劉坤 攝
“在黨的好政策帶動下,日子會過得更好?!备窠q藏珠說,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除了傳統的畜牧和采集,還希望憑借村子獨特優美的自然風光,發展文化旅游,村民活動中心二樓已經建起了干凈整潔的民宿。
圖為那拉崗村黨支部在開會討論森林防火問題。新華社記者劉坤 攝
村子里還新來了一個年輕人,他是四川能投集團派來駐村的向舉。他已經在村子里工作三個多月了。據他介紹,根據當地政府規劃,四川能投集團定點幫扶那拉崗村,擬計劃幫助村子打造文旅產業,其中包括幫助村民打造廁所、石屋外墻、院壩圍墻風貌,為當地村民做文旅服務相關知識培訓,謀劃高山畜牧養殖、奇特旅游等。
條件改善、產業發展的同時,那拉崗村的基層民主也在不斷進步,村內事務實行“四議兩公開”,遇事公平公正公開地協商解決,與鄰近鄉村因自然資源發生的糾紛得到妥善化解。
圖為那拉崗村一景。新華社記者康錦謙 攝
鄉風民俗也悄然發生著變化。村民們改掉了過去亂倒垃圾的舊習慣,上山采摘松茸、蟲草會主動把礦泉水瓶等生活垃圾收集起來帶下山。
更大的變化是村民的思想觀念。29歲村民格桑曲札只上過小學,在學習管理民宿時明顯感到有些吃力。他告訴記者,有文化才能更快地致富,他一定要讓自己的兩個孩子上大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四川省瀘定縣磨西鎮:毛澤東在此收到飛奪瀘定橋的捷報
紅軍在磨西休整期間,打土豪,把糧食分給窮人,和老百姓結下情誼。磨西也成為長征這段崢嶸歲月的歷史見證。[詳細] -
飛奪瀘定橋 為紅軍北上打開通道
紅軍飛奪瀘定橋,為紅軍北上打開了通道,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