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天吃飯到訂單種植 一顆生菜的多條增收路
11月26日,木椏村村民策寶寶在冷鏈基地為生菜分揀裝框。她在工廠務工一年能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四川日報 向宇 攝
一縣一策
彎腰、剝葉、削兜、裝筐……65歲的李華英動作麻利,一筐葉子雜亂的結球生菜,經過她的打理,很快變得整整齊齊。
11月26日下午,四川日報全媒體“百縣千村行”采訪活動走進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日爾鄉木椏村,村民李華英正在小金縣開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蔬菜基地干活。“以前冬天就在家里耍,現在到這里做活路,一天可以掙100多元。”
“生態蔬菜是小金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也是助力群眾穩定增收的主打產業之一。”小金縣副縣長吳品俊介紹,小金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引進公司發展高山結球生菜訂單農業,不僅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從務工、種植等渠道促進當地群眾穩定增收。
打工增收
一年可增收1萬多元
走進開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木椏村所在地,只見白色大棚里,大片生菜苗子長勢正好。
“生菜的種類很多,有散葉生菜、結球生菜、羅莎紅……”該公司執行董事黃正江介紹,小金縣的氣候、地理、光照等條件,非常適合種生菜,公司從2017年開始在日爾鄉試種結球生菜并取得成功。到2019年,小金縣結球生菜種植面積已達到2000多畝,涉及8個鄉鎮。“目前公司主營業務,就是在小金縣境內推廣發展高山生態蔬菜種植。”
生菜種植讓當地群眾開始在家門口務工。
“育苗、勻苗、除苗、栽菜、收菜……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工。”黃正江表示,結球生菜從移栽到采收只需 50天左右,一年可種兩季,每季畝產量約4000公斤。除一批人常年在公司蔬菜基地打工外,種菜收菜的時候,季節性用工人數會更多。
“去年我在這里做活路,掙了1.6萬元,后來得病了才沒做。今年一直做到年底,估計能有1.8萬元收入。”李華英一邊干活一邊說,栽菜收菜這些都是自己在家做慣了的,到蔬菜基地干活,并不覺得費勁。李紅英家曾是貧困戶,兒子因殘疾生活不能自理,通過在蔬菜基地務工,家里擺脫了貧困。
日爾鄉木椏村村民策寶寶也在蔬菜基地打工。“沒結婚前,我在外地打工。結婚后,就近在蔬菜基地打工。”策寶寶說,“每年能掙一兩萬元,帶娃掙錢兩不誤。”
種植增收
每畝地收入比以前翻倍
離開木椏村,記者一行來到日爾鄉董馬村。“董馬村的結球生菜品質最好,種生菜讓村民的錢包持續穩定地鼓了起來。”日爾鄉黨委書記周洪海說。
“如果你們前兩個月來就好了,現在地里的生菜已經收了。”在董馬村村委會前的文化院壩,村黨支部書記楊金華翻出手機里一張生菜的照片:藍天白云下,群山環抱的地里,一大片成熟的結球生菜,綠油油充滿希望。
“最開始村里沒人愿意種,現在大家都跑來跟我講,一定到公司多爭取種菜指標。”楊金華介紹,2017年開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日爾鄉試種生菜時,董馬村沒有村民愿意種。一方面,董馬村的土地是肥沃的黑土地,傳統種植的豌豆、胡豆品質非常好;另一方面,村民以前自己也種萵筍、白菜等蔬菜,但是由于不了解市場行情,經常賣不到好價錢。
為帶動村民,楊金華試種了8分地生菜。沒想到,這8分地生菜,竟賣了4000多元。
村民開始算賬了:種豌豆、胡豆,每畝地一年只能收一季,最多收入2000多元。但是換種生菜,一畝地可以種兩季,兩季收成加起來,每畝每年可收入1萬多元。同時,公司提供技術培送、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生菜質量、價格都有保證。
就這樣,董馬村的土地上,生長期短、產值大的生菜逐步推廣開來。隨著生菜種植面積擴大和每年訂單價格上漲,董馬村村民種生菜獲得的收入也越來越高。
“截至2019年,全縣結球生菜種植面積達2000余畝,實現產值2000萬元,輻射帶動8個鄉鎮677戶,其中貧困戶180戶,戶均增收3000余元。”吳品俊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生菜地里剛育苗 2400噸訂單已到手
黃正江說,小金產的結球生菜很受歡迎,今年已接到了2400噸的訂單,主要是供應快餐連鎖企業。其中供應肯德基2000噸,麥當勞400噸。[詳細] -
“云端直播間”里的“網紅”第一書記
“這是產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的高半山蘋果,口感脆、糖分高,吃起來甜爽。張飛是小金縣美興鎮甘家溝村扶貧第一書記,目前在短視頻直播平臺上擁有82.5萬粉絲。[詳細] -
一朵玫瑰花,富了千萬家
10月17日,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京舉行。報告會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達維鎮冒水村黨支部書記陳望慧作為獲獎代表,第一個登臺作先進事跡報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