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青海玉樹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8月12日,玉樹州人民醫院,第四批北京援青醫療專家蘇建偉給影像中心的醫務人員培訓。李凱祥 攝
醫療是民生之需。
自2010年1月北京對口支援玉樹,十年來,北京援青團隊在醫療幫扶方面付出了諸多努力。
北京青海玉樹指揮部黨委委員、玉樹州委組織部副部長馬晨表示,北京援青團隊通過院長掛帥、專家助陣、組團式醫療幫扶的方式,正在努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原醫療隊。
玉樹州人民醫院便是北京對口玉樹醫療幫扶的重點項目之一。現在,玉樹州人民醫院不僅滿足了玉樹當地藏族民眾的就醫需求,更吸引了來自果洛州以及四川和西藏等毗鄰地區的廣大患者。
跨越50載的醫療幫扶
北京醫療援建玉樹源遠流長。
1971年,北京鼓樓醫院響應國家支援邊遠地區的號召,進駐玉樹州人民醫院開展醫療幫扶,為該院醫療技術的提高和傳承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2010年1月,中央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省涉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確定北京對口支援玉樹。
2011年,為推進北京-玉樹兩地幫扶向縱深發展、加快“大美青海,健康玉樹”建設步伐,再次派遣援青干部到玉樹州開展對口幫扶工作。
據介紹,從2016年8月的第三批援青團隊開始,北京專門派出由1名州人民醫院掛職院長、1名州衛健委掛職副主任和5名醫生組成的援青醫療隊,正式開始了組團式醫療幫扶的歷程。
“至今已有四批北京援青醫療隊先后來到玉樹進行醫療幫扶。”第四批北京援青醫療隊領隊、玉樹州人民醫院院長郭勇說。
2018年8月29日,玉樹州人民醫院通過三級乙等醫院現場評審,成為該州首家三級綜合醫院。這背后離不開幾代北京援青醫療團隊的努力。
目前,玉樹州人均期望壽命較2010年提高了6歲;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覆蓋率達100%;玉樹州90%以上的縣、鄉醫院,97%以上的村衛生室都能提供藏醫藥服務;實施孕產婦免費住院政策,住院分娩率提高至98%;玉樹州醫療服務人員總數從2010年的989人增長到2019年的2059人,注冊執業(助理)醫師數增長了88.4%,注冊護士數增長88.6%。
“玉樹市已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基本建成。”玉樹州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白明說。
NICU成立后迎來“生死大考”
郭勇介紹,在北京的組團式醫療幫扶下,2017年3月9日,玉樹州人民醫院組建了玉樹州第一個危重癥兒童新生兒救治中心(NICU),屬涉藏地區州級醫院里首創。
隨后,北京市對口支援玉樹的“解除一嬰致殘全家返貧”項目投入項目資金320萬元,對NICU進行擴建,新生兒保溫箱增加到25個,相對緩解了重癥新生兒床位緊張的困境。
建成后的第13天,危重癥兒童新生兒救治中心就迎來了第一場“生死大考”。
2017年3月22日凌晨1時許,玉樹州人民醫院兒科接診了三胞早產低體重兒。來院時三位患兒體重最輕的1千克,最重的1.1千克,且均同時伴窒息、新生兒肺發育不全、缺氧缺血性腦病和低血糖等問題,各項生命指標均屬高危,生命體征極弱、命懸一線。
兒科重癥監護室立即啟動搶救應急措施,并組織醫療護理小組進行一對一緊急救治。經過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1個月零2天的治療和護理,2017年4月24日上午,三胞胎早產兒兄弟達到出院標準,順利出院。
“三胞胎的成功救治,創造了早產極低體重兒三胞胎存活的歷史。”郭勇說。
據了解,截至目前,玉樹州人民醫院NICU已成功救治1268名危重癥新生兒,0至1歲住院新生兒死亡率亦從2016年的12.9%下降至2019年的1.9%,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由2010年的70.89%提高到目前的99.11%,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原醫療隊
馬晨表示,北京援青團隊通過院長掛帥、專家助陣、組團式醫療幫扶的方式,正在努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原醫療隊。
他介紹,通過實施并鞏固“院長+團隊+改革”的醫療援青模式,玉樹州人民醫院先后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骨關節診療中心、包蟲病診療基地、危重癥兒童新生兒救治中心等14個新學科,開設了6個新病區,開展了168項新技術、新業務。
馬晨介紹,在改革中,玉樹州人民醫院利用北京專家的專業技術特長,實施“手拉手”“結對子”“傳幫帶”計劃,打造出一支梯隊合理、技術精湛、人員穩定的醫療人才隊伍。“目前,已累計培養各類業務骨干132人。”
在組團援建州人民醫院的同時,北京對口支援還累計投入資金1.79億元,積極實施囊謙縣、曲麻萊縣醫療設備購置、藏醫院藥劑用房建設等20個醫療幫扶項目,推進玉樹州乙肝、結核、包蟲病等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控。
“如今,北京對口支援玉樹醫療衛生工作已由單一的醫療領域逐步擴大到疾病控制、婦幼衛生、精神衛生等諸多領域,在提高玉樹醫療技術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玉樹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馬晨說。
8月12日,玉樹州人民醫院,王宏偉(左一)在查房中詢問病人病情。
■對話
援青醫生王宏偉:希望把我的技術留在這里
王宏偉是第四批北京援青醫療隊的成員,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現在玉樹州人民醫院擔任內二科副主任。
據了解,第四批北京援青醫療隊共有五名醫生,支援工作為期一年,8月底將要返京。
新京報:你在醫院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王宏偉:我在玉樹州人民醫院的內二科掛職副主任。作為一名醫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給老百姓看病。我是一名中醫,主要是給患者開中藥或者扎針灸。
此外日常帶年輕大夫查房,他們有什么疑難問題都可以來找我。我學習了一些簡單的藏語,這樣方便跟我的患者直接交流。
再就是帶教,主要針對醫院的年輕大夫帶教。目前醫院里很多的大夫都比較年輕,基礎相對薄弱一些,所以帶教這項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京報:這一年的工作有什么收獲?
王宏偉:我記得最開始的時候,給患者看完病后,我告訴他扎針灸的效果會很好,但很多患者非常抗拒,能接受針灸的不多。沒想到后來越來越多人來找我扎針灸,甚至有患者來醫院找我,什么病都還沒看,就直接說“我要扎針灸”。
看到這樣的變化我非常欣慰,因為這就是當地老百姓對我的認可與肯定,這是我今年最大的收獲。
新京報:有什么讓你印象最深的事?
王宏偉:今年3月份,急診來了一個本地的中年婦女,她一直攥著一只手,說疼得不行,感覺里面有蟲子在爬。
當時很多大夫都在,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到有一個穴位叫“百蟲窩”,就說試試吧。針灸后患者說疼痛緩解了一些,但把針拔了之后又開始疼。
后來我看到有個米粒大小的鼓包,而且在移動,我就拿針圍刺它,弄了快三個小時,最后這個患者終于說不疼了。
其實我們最后也不太清楚這個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后來有一名西寧的兒科專家說,這種癥狀很有可能是“蠅蛆病”。
在玉樹,很多患者的病都不是我們內地常見的,而且很多病的發展階段也都不太一樣,這為我們的治療工作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
新京報:即將結束援青工作,有何感想?
王宏偉:過去的一年,我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帶教,希望把自己懂的知識傳授給這里的醫生。
我們一直說要“努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原醫療隊”,雖然我即將離開這里,但我希望把我的技術留在這里,把這里的醫生教會,讓他們來繼續為當地的老百姓造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北京援建青海玉樹培訓學校里的“藏藝傳承”
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70%的人口從事畜牧業……產業結構單一,制約著曲麻萊縣的發展。但隨著2016年北京援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培訓學校“落地生根”,讓當地牧民的生存技能變得豐富。[詳細] -
北京累計投入2億多元支援青海玉樹教育
自2010年北京對口支援玉樹,十年間,北京已經派出先后四批、共計176名援青干部人才來到青海玉樹進行支援工作。十年來,北京累計投入對口支援資金30.7億元,實施各類援建項目324個。[詳細] -
北京176名“援青人”助青海玉樹脫貧摘帽
“今年是北京對口支援玉樹的第十年,從2010年開始,已經有先后四批、共計176名援青干部人才來到了青海玉樹。”馬晨介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