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關鍵詞 破解脫貧奔康難題
5月20日,海拔2200多米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甘堡鄉聯合村,脫貧戶俞戶點打開水閥門,數十個噴灌水龍頭開始快速旋轉,灌溉著他家5畝今年種下的蓮花白。
看到蔬菜地“喝”飽了水,俞戶點的臉上樂開了花,“種蔬菜關鍵要有水,水灌均勻了,長勢就好,才有希望多賣錢。”
聯合村曾是理縣典型的高半山貧困村。近年來,伴隨著路上山、水到地、電進屋、網連通、產業連片、科技到家……全村50多戶村民不僅拔掉了世代伴隨的“窮根子”,還發展了旅游,搞起了現代生態農業。
聯合村只是理縣脫貧奔康的一個縮影。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征程中,地處高山峽谷中的理縣圍繞決勝高半山、發展全域旅游、提升軟實力三個關鍵詞,創新實踐、攻堅破難。
關鍵詞:決勝高半山36個村脫貧“摘帽”
理縣距成都不到兩百公里,境內山巒起伏,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區。
“因為缺水,村里原先有70多戶村民,后來搬走了10多戶。”俞戶點回憶說,以前村里人經常凌晨兩點起來排隊打水,家里的牛羊3天才能喂一次水。
2015年,通過精準識別,理縣36個貧困村都地處高山峽谷的半山上和深溝里。高山峽谷造成了群眾生產生活困難,但大部分可用土地資源又同時集中在高半山。
理縣難在高半山,希望也在高半山。
理縣縣委書記依當措說,高半山就是理縣脫貧攻堅的難點和重點,決勝高半山不僅能拔掉“窮根”,還能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隨著18個扶貧專項的持續深入實施,聯合村也解決了期盼多年的水源問題。“水是從7公里外的一處水源地引到戶到地的。”聯合村黨支部書記周兵康說,從2015年到2016年,村里還先后修建了40多口蓄水池。
有了水,聯合村種下了200畝蘋果、100畝青紅脆李,并在林下套種蔬菜,發展生態農業。2017年,全村退出貧困序列。“去年,村里還建成了高效灌溉系統,全村人均收入達11000元。”周兵康說。
目前,理縣已累計安裝灌溉和飲水管道1400千米、灌面3.3萬畝,產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海拔1400米至1700米山上種甜櫻桃、海拔1700米至2200米山上種青紅脆李、海拔2200米以上山上種紅富士蘋果的水果產業帶。
統計數據顯示,理縣已建成甜櫻桃、青紅脆李、紅富士蘋果等特色水果基地2.6萬畝,生態蔬菜基地3萬畝,畝均收入從3000余元增長到1萬余元。截至目前,理縣全縣實現脫貧“摘帽”,3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2.6%降至0.01%。
關鍵詞:發展全域旅游產業帶動穩定增收
“變發展難題為發展機遇,對癥施策、集成優勢、連片開發,不僅解決脫貧問題,還形成致富奔康的動力。”理縣扶貧開發局局長姚剛說。
位于高半山上的西山村,從山腳一路到村里得經過40多道彎。因為山高路陡,以前村民種的土豆、水果無人上門來收購。“背下山去賣,有時候連車費都賣不出來。”脫貧戶黃秀英說。
黃秀英曾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為把日子過好,她曾種過20多畝地的莊稼,最忙的時候凌晨兩點就出門干活,但收益并不好。
改變同樣依托于自然環境。西山村的陽光和浮云微景觀資源被理縣人楊天林挖掘出來,他和幾個朋友投資建起了“浮云牧場”,并針對自駕游客實施“后備廂工程”,與西山村30戶貧困戶簽訂了原生態農特產品購銷協議。
“村里的土豆、水果、臘肉、香腸成了游客的搶手貨。”村民楊光良說,去年他在家門口就賣了8000元土特產。
西山村黨支部書記楊樹軍說,村里有了游客,土特產就暢銷起來,在山上就基本賣得差不多了。
黃秀英也改造了自家的房屋,搞起了旅游接待。“2017年和2018年,兩年間賺了約70萬元。”黃秀英說。
為切實增強穩定脫貧的“造血”功能,理縣把旅游作為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全面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目前,理縣已成功創建為省級旅游強縣、鄉村旅游示范縣、旅游扶貧示范區,目前正努力創建天府旅游名縣。
數據顯示,理縣沿河谷80%、近兩萬名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發展,旅游收入占全縣人均年純收入的60%以上。
關鍵詞:提升軟實力激發奔康內生動力
5月16日,記者走進理縣米亞羅鎮二古溪村,最扯眼球的是文化墻上的先進村民榮譽榜。
“上榜的村民都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被評為‘夾壁好人’的澤朗初,她用勤勞的雙手撐起了老弱病殘7口人的家,營造了一個人人稱贊的和諧家庭。”村民松爾基說。
平均海拔2700米的二古溪村,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致力于鄉村文明建設,將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制定了“十要十不要”村規民約,通過設定光榮榜等方式,大力開展二古溪好人、家庭文明戶、孝順媳婦、好婆婆、好鄰居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
二古溪村黨支部書記王平說,通過治理,村內近年來無一起刑事治安案件,無一起纏訪鬧訪行為,無一人涉“黃賭毒”。
理縣創新設立軟實力提升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以軟實力為抓手,開展“最美理縣人”“最美村寨”等評比活動,引導群眾自覺整治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合理搭配膳食結構,倡導尊老愛幼勤儉節約,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圍繞“孝、善、和、儉”主線,成立由德高望重的離任老黨員老干部、在任村組干部和群眾代表組成的道德評判團、黨員評判團等。每月進行評判,對不良風氣、不良習慣進行勸阻。
“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美風景。”理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軟實力提升工程領導小組執行組長葛永蘭說,持續實施軟實力提升工程,才能極大地激發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讓群眾過上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的好日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四川省理縣共建“試驗園” 篩選果蔬新品種
理縣4月至11月基本都有特色水果、蔬菜上市,逐漸成為成都、重慶等城市的“菜籃子”“果園子”。[詳細] -
“以購助扶” 四川省理縣2.5萬公斤牦牛肉運抵遂寧
經過持續兩周的組織,1月14日下午,來自四川省阿壩州理縣的2.5萬公斤牦牛肉和3000余公斤花椒全部抵達遂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