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西藏林芝市墨脫縣德興村村民旺扎展示今年剛摘下的枇杷(2025年4月攝) 供圖:墨脫縣農業農村局
圖為西藏墨脫縣德興村村民正展示自家庭院里栽種的白肉枇杷(2025年3月攝) 攝影:邊子捷
圖為邊城公司向村民收購枇杷(2025年4月攝) 供圖:墨脫縣農業農村局
墨脫的白肉枇杷熟了!
4月,位于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的德興村迎來了白肉枇杷的豐收季。穿梭在門巴特色村寨阡陌間,墨脫邊城公司正挨家挨戶收購外觀良好、果肉飽滿的枇杷。村民旺扎捧著剛采摘下的枇杷,臉上洋溢著笑容,“這次邊城公司向我收購了510斤,樹上還掛著將近300斤的果呢!”
枇杷豐收的喜悅躍然枝頭,而要讓枇杷長得好、長得多的同時,教會百姓種枇杷、養枇杷,卻并非易事。
對此,墨脫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澤煌深有體會。2024年7月,他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的身份來此,開啟了為期兩年的駐點科技服務工作。
“墨脫雨水這么多,更需要避雨栽培,把果樹上面遮一下,品質更好,病蟲害更少,甜度也會高一兩個點?!痹谌ネ屡d村果園的路上,張澤煌和司機一談起目前枇杷的技術痛點,便滔滔不絕。他認為,白肉枇杷要成為致富果,技術帶動產業發展是關鍵。
過去,墨脫縣雖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但枇杷種植分散,難以形成規模。近年來,墨脫縣依托與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簽訂的戰略框架合作協議,引進“三月白”“白雪早”“香妃”等優質白肉雜交枇杷新品種7個,通過茶果套種、庭院種植等方式,累計種植優質白肉枇杷5.7萬余株,面積近5000畝。
圖為德興村茶果套種的茶果園(2025年3月攝) 攝影:邊子捷
果園里,茶果套種實現“一地雙收”。一排排茶樹間,白肉枇杷樹長勢喜人?!爸鞍傩斩紦倪@樣會影響茶樹的收成,其實不然,間套種植經濟效益更好,還有利于減少病蟲害。”張澤煌對這里每一畝田的情況都如數家珍。
茶果套種模式既提高了土地空間利用率,促進土壤肥力的自然恢復,也在提升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出了更好的生態效益,為當地特色農業開辟了一條綠色、生態的增收新途徑。張澤煌繼續說道:“所以很多百姓現在愿意去學種枇杷?!?/p>
正在果園打理枇杷樹的嘎繞多杰便是其中一位,不過,現在的他還處于“學徒”階段。留果太多果實小達不到商品果要求、套袋用的鋼絲圈繞得太多……為避免這些問題,張澤煌這位“導師”,現場手把手教他怎么依據長勢修剪枝葉,如何給果實正確套袋。
圖為張澤煌(左)正在向德興村村民嘎繞多杰(右)講解如何修剪枇杷樹(2025年3月攝) 攝影:邊子捷
“現在主要問題是要改變百姓們固有觀念,要讓他們相信科學培育,然后慢慢去引導他們,最終實現標準化生產?!睆垵苫褪聼o巨細,把所學的知識轉化成百姓聽得懂、用得上的方法。
嘎繞多杰雖然學得淺,但種出可口的枇杷果實已經沒問題。看著山坡上自家悉心照料的枇杷樹,他笑著:“枇杷收益好,家里還有三畝地,都想拿來種枇杷?!?/p>
農業要高產增效,除了需要百姓科學化的培育,還離不開現代科技的助力。
茶果樹下,一條條黑色的塑膠滴灌管道,精準地將配比好的養分輸送給作物。“這是我們的一體化滴灌系統,工人們可以對它進行遠程操控,還可以根據實時數據調整灌溉方案?!睆垵苫徒榻B說。
這一技術得益于2022年墨脫縣與浙江大學喻景權院士團隊的深度合作。該合作項目首創了新能源智能化枇杷栽培技術新模式,一系列創新技術的應用,讓枇杷茶園實現現代智能栽培,達到省工、省水、省電、省肥的效果。
“都是云霧仙境里的枇杷呀!”張澤煌看著漫山的枇杷樹,這不僅是試驗作物,更是一棵棵切切實實的民生樹,掛滿了百姓的期盼。
圖為白肉枇杷(2025年3月攝) 攝影:陳衛國
如今,現代科技在墨脫縣落地生根,枇杷果搖身一變成為墨脫百姓的致富“黃金果”,造血引路百姓生活步入鮮果產業快車道。2021年以來,墨脫縣已銷售白肉枇杷近6000斤,銷售金額近20萬元。其中,今年自枇杷成熟首摘以來,截至4月30日,企業向墨脫百姓收購枇杷鮮果3800余斤,收購金額達11.6萬余元。另外,不少群眾今年還通過“馬路經濟”“庭院經濟”等方式,為游客提供采摘、選購等服務,自營銷售成績同樣斐然,帶動增收5.7萬余元。(中國西藏網 記者/邊子捷 陳衛國 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