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說到貴州的紅眉茶,喝第一口我就喜歡上了,跟我們墨脫茶一樣香氣撲鼻、口感清甜。”3月29日,在“2025健康湄潭暨第二屆田園康養大會”的宣講臺上,身著門巴族傳統服飾的羅布央宗將此次貴州湄潭之行的體驗心得緩緩道來。
臺下,墨脫縣墨脫村村婦聯副主席明珠措姆向與會嘉賓分享從西藏墨脫跨越千里帶來的白肉枇杷和墨脫茶。她們此行的目的便是以茶之名,與當地的茶農茶企學習交流,“這里發展茶旅融合的思路和成果,對我們墨脫茶產業發展有很大的啟發。”羅布央宗說。
而這并非墨脫茶第一次“出關”了。作為西藏墨脫縣的產業招牌,凝結地方氣韻的墨脫茶隨著墨脫公路流通起來,不僅見證了墨脫從高原孤島到美麗邊城的蝶變,還成為各族群眾彼此了解、學習互鑒的重要媒介,釀出了一段以茶為媒共交流、促發展的佳話。
圖為位于墨脫縣的果果塘茶園 攝影:邊子捷
引苗援藏,緊抓機遇鏈產業
3月,春茶正采時。剛從北京回來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墨脫村村委會副主任羅布央宗,正和茶農一道,來到墨脫村的拉貢茶園開啟新一季的采茶。薄霧下,茶農指尖翻飛,不一會兒,竹簍里便盛滿了新鮮的茶青,羅布央宗笑著說:“去年墨脫縣光茶青收入就達到了1500多萬。”
圖為羅布央宗在墨脫村茶園采茶(2025年3月攝) 攝影:邊子捷
然而十三年前,茶在墨脫并非一個人盡皆知的產業。2012年,從廣東、福建來的援藏隊伍,看到了墨脫縣發展茶產業的自然稟賦,引進了茶苗,并建成了第一個實驗性茶園。
從第一塊茶田試種,到2013年全面推廣種植,墨脫縣緊緊抓住了一芽葉子的機遇,漸次引進的特早213、福鼎大白、梅占、鳳凰單叢等茶樹品種,如星光點點落在北緯29°上。與此同時,援藏工作隊積極協助企業開拓市場,招商引資吸引茶企入駐。隨之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極大地提升了茶葉的加工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綠葉子搖身一變,成為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葉子”。
以茶為媒,交流互鑒富民智
不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讓當地百姓自己了解并掌握種茶技藝,更是援藏工作隊下一步工作中的當務之急。
2014年,在援藏工作隊的支持下,羅布央宗前往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學習采茶、制茶技術。她將學習來的經驗帶回村里,鼓勵大家種植實踐。2015年,墨脫村產出的茶青第一次采收,開始帶動村民們增收……援藏干部們帶頭作為,積極鼓勵交流學習。漸漸地,不僅有像羅布央宗這樣的當地人走出墨脫去學習其他地方的成熟經驗,也有不少教授茶田管理、制茶售茶的技術專家走進了墨脫縣。
圖為格林村村民卓瑪曲宗展示她剛采摘下的新茶(2025年3月攝) 攝影:邊子捷
2020年起,墨脫縣先后組織采茶、炒茶等專業技能培訓46期,幾乎覆蓋全縣2400余戶種茶戶。墨脫村村民貢桑卓瑪受益匪淺,“剛開始種茶時,都是專家過來手把手教我們,慢慢地,我們就學會了如何種植茶葉,可以獨立完成了。”同村的姑姑卓瑪一家主要收入來源也是賣茶,“我們接受的培訓多了,有時候自家也會做一些手工茶來賣,收入也不錯。”種茶、采茶、制茶、售茶……在一次次學習實踐中,百姓手里的技藝愈發成熟,對茶產業的未來發展也信心倍增。
茶飄千里,融合發展興鄉村
“引進來”的茶葉讓墨脫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這一份專屬于雪域高原的“青綠”,更為墨脫縣的茶旅融合興村之路注入了新動能。
圖為位于格林村的縹緲茶園(無人機攝影) 攝影:達次
距離墨脫縣城40公里的格林村,因茶旅聞名。高山云霧出好茶,這里的名氣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收購第一批明前茶,若有需要,游客也可以將茶青帶到格林村村民家,體驗炒茶制茶的樂趣。
茶旅融合的生態旅游路線為深山里的村落迎來了更多的生意,村民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在格林村墨脫十寶店上班的次仁措姆感慨道:“現在游客越來越多了,村民生活也越來越好。”
墨脫格林境遇民宿就在十寶店的樓上,這是墨脫縣(佛山)工作組“十四五”援藏規劃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項目的子項目之一。推門而進,原木氣息撲面而來,各類設施一應俱全,“每到旅游旺季,這里很早就會預定滿了,供不應求。”民宿負責人說。截至2024年11月,格林村累計接待游客突破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600萬元,成為生態富民、茶旅興村、鄉風文明的樣板村。
圖為墨脫縣甘登鄉格林村,近年來墻繪走進這座美麗村莊,帶來了一抹文旅新氣象(2025年3月攝) 攝影:邊子捷
近年來,墨脫縣大力推介舉辦茶文化旅游活動,“美麗邊城·秘境墨脫”的標語在茶香氤氳中愈加響亮。“目前,我們一直在盤活雅江資源上下功夫,沿著茶馬古道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果果塘觀景棧道,合理利用雅江、果果塘茶園等資源,不斷豐富沿途的景點,讓游客能夠在游覽過程中,看雅江、看山川,看云霧、品紅茶。”廣東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墨脫縣(佛山)工作組、墨脫縣文旅局副局長劉柱告訴記者。如今,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因茶認識墨脫、結緣墨脫、走進墨脫。
圖為在果果塘景區擺設的土特產攤位 攝影:邊子捷
曾經茶馬古道上的悠揚駝鈴再次響起,墨脫的茶,踏路而來,經過時間的發酵,逐漸沉淀為地方文化,化身為經濟交流、文化交往的茶字號新名片,成為墨脫鄉村振興的發展新密碼。(中國西藏網 記者/邊子捷 王茜 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