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前,民主改革的鐵拳砸爛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禁錮在廣大農奴和奴隸身上斑斑銹跡的鐐銬,春風吹遍雪域高原每個角落,也復蘇了因被“三大領主”壟斷而沉寂在凍土之下太久的文化種子。隨著廣大農奴翻身得解放,旋即而來的便是掙脫封建農奴制對人的精神枷鎖的桎梏,西藏的文明果實開始廣泛惠及個人,雪域高原曾一度被陰霾遮蔽的文明天空重又群星燦爛。
明珠蒙塵:西藏封建農奴制度下被壟斷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這片中國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上,遍布著深邃厚重的人類歷史之痕,復雜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西藏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觀。然而明珠蒙塵,西藏歷史上曾長期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在以特權和森嚴等級為底層邏輯構建的社會中,人民物質生活極端匱乏,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凋敝。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占西藏人口不足5%的農奴主階級,包括“三大領主”及其代理人,占有西藏全部耕地、山林和大部分牲畜、農具、房屋和其他生產資料。西藏剩余95%的人口淪為農奴和奴隸,由于沒有生產資料,不得不人身依附于農奴主階級生存。盡管如此,也無法逃脫個人勞動果實被層層盤剝的命運,當時廣大農奴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即使雪山變成酥油,也是被領主占有;就是河水變成牛奶,我們也喝不上一口。”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指明了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起到的基礎性作用。在舊西藏喪失基本人權的農奴,精神文化生活更無從談起。為更嚴密地控制西藏社會,“三大領主”及其代理人以神權粉飾教權,利用宗教對人民實行精神奴役,以“極樂世界”和“來世幸福”的虛假論調控制農奴的思想,由西藏勞動人民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成果無法惠及自身。例如有“藏文化的活化石”之稱的藏戲,被舊西藏貴族壟斷用以玩樂,農奴和奴隸沒有資格欣賞。這不是佛法所倡導的平等和慈悲,而是舊西藏統治階層包裝后的圖謀,西藏數以百萬計的農奴和奴隸的精神世界十分匱乏。
一步千年:西藏民主改革使人們擺脫精神枷鎖的桎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對自由與和平的追求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以農奴對封建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為典型特征的農奴制嚴重背離人類歷史發展潮流。1948年,第一個人權問題的國際文件《世界人權宣言》經聯合國大會通過,其中指出,“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封建農奴制度下的舊西藏,大量社會財富流向西藏上層的極少數人,而物質財富的直接生產者卻喪失基本人權,終年掙扎在貧困和死亡的邊緣。這種畸形的社會結構長期抑制和破壞西藏社會生產力,并嚴重阻礙了西藏文化事業的發展,尤其是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包括文獻典籍、文學藝術、建筑工藝、天文歷算、藏醫藥等都處于衰落凋敝的狀態。
1959年3月28日,國務院發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地方政府職權,一場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運動在西藏開展。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百萬農奴成了新西藏的主人,生存權、發展權得到充分保障,逐步擺脫了農奴制社會對人的精神桎梏,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始充實起來。
舊西藏時期沒有健全而完整的教育體系,文盲率高達95%。拉薩中學是西藏歷史上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中學,西藏民主改革后,拉薩中學的教學秩序逐漸步入正軌,并于1963年培養出首批21名高中畢業生,其中有8人被北京高校錄取。拉薩中學英語老師次仁央宗的父親馬光耀便是拉薩中學首屆考入北京師范學院(今首都師范大學)的畢業生,他在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母校成為一名教師。像馬光耀這樣受惠于新西藏教育事業發展的普通人還有很多。經過多年建設,西藏群眾的文盲率大幅降低,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現代教育體系在西藏基本建立起來。2021年西藏有各級各類學校319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7所,中職學校12所,中學143所,小學827所,在校學生79萬多人,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87%,小學凈入學率達99.93%,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106.99%、90.2%、56.14%。
藏醫藥事業的發展同樣是西藏民主改革后文化進步的縮影。始建于1916年的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西藏自治區藏醫藥研究院),前身為拉薩“門孜康”(藏醫星算院)。在舊西藏,像“門孜康”這樣的藏醫衛生機構僅限于服務上層貴族,學習藏醫藥的學徒大多是由寺廟推薦的貴族子弟,廣大農奴和奴隸無法享受到藏醫藥的治療,更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藏醫藥知識。“那時候生病了就自己扛、硬挺著,有的時候去寺廟里祈禱。根本不會上醫院。”經歷新舊西藏社會變化的三有村村民桑珠卓瑪回憶道。西藏民主改革后,普通人也有了可以在藏醫院看病的機會,藏醫藥的逐步普及為藏醫藥文化在西藏的傳播提供了契機。西藏藏醫藥大學建校后培養了7000余名藏醫藥專業人才,這些藏醫藥專業人才為促進西藏藏醫藥衛生服務事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截至2021年,西藏公立藏醫醫療機構達44所,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藏醫藥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94.4%和42.4%,藏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和基層藏醫藥臨床實踐平臺的建立使藏醫藥文化保護和傳承得到重要落實。
實行民主改革后的西藏,各項文化事業被激發出新的活力,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如火如荼:西藏彰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繁榮局面
文明由文化成果凝聚而成。西藏民主改革60多年來,西藏經濟建設實現飛速發展,舊貌換新顏。同時,西藏文化事業在發展中不斷服務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活態傳承與發展,持續彰顯中華文明豐厚的意蘊,西藏呈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繁榮局面。
西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千百年來根植于西藏人民心中的文化基因。文物古跡保護和修復方面,西藏出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條例,開展西藏珍貴文物的搶救保護工作。截至2022年,西藏已調查登記的各類文物點446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其中國家級70處、自治區級603處、市縣級1700處,可移動文物達51萬件。
藏語言文字規范傳播方面,推動西藏藏語言文字更加標準化、規范化,藏語言文字廣泛應用到民生各個領域,成為促進西藏文化事業發展的有力傳播載體。
民族節日傳承和創新方面,以藏歷新年、雪頓節為代表的一批西藏傳統節日習俗被保留。林芝桃花節、山南雅礱文化節、那曲賽馬節等地方性特色節日也極大豐富了西藏人民群眾的日常精神生活。以文促旅,打造西藏文化盛宴,拉動西藏各地市文旅事業發展。以林芝市第十九屆桃花旅游文化節為例,“線上云賞桃花”吸引全國大批網友關注,僅新華網云直播開幕式一個半小時,全網觀看量便突破155萬人次,“林芝桃花”這張金名片極大提升了林芝作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
藏醫藥事業持續向好發展。“十三五”期間,西藏建成自治區藏醫院、山南市藏醫醫院兩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建設549個鄉(鎮)藏醫館,為人民群眾就近實現藏醫治療提供便利。“巷深聞酒香”,藏醫藥學精髓在國際社會上亦不斷嶄露頭角。2018年,《四部醫典》和“藏醫藥浴法(索瓦日巴)”先后入選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名錄和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博大精深的藏醫藥在國際舞臺持續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民間文化藝術傳承方面,藏戲、格薩爾、唐卡、藏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推廣成果突出。近年來,西藏文聯全面落實文化潤邊工程,每年下基層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服務活動不少于100場次,服務農牧民群眾人數達10000人次以上,逐步覆蓋西藏各市地縣區,西藏各族群眾有機會欣賞到各類喜聞樂見的西藏民間文化藝術精品。濃郁的民族風格、創新的藝術形式和豐厚的文化內涵也使得西藏優秀民間傳統藝術開始受到更多年輕人關注。“以后我想成立一個藏戲團,把藏戲教給更多的人。”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馬鎮小學讀六年級的旦巴平措說。幼時父親帶他看經典藏戲《卓娃桑姆》,讓他萌生了學習藏戲、組建藏戲隊的想法。如今他已是藏戲隊的小學徒,在西藏民間文化藝術寶庫中找到夢想的丹巴平措,期待在藏戲藝術平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我曾親眼見證了新舊西藏的交替,新西藏讓我的文化傳承有了更大的價值。”嘎爾國家級傳承人和拉薩堆諧、拉薩扎念琴彈唱自治區級傳承人扎西次仁坦言道。
往事越千年,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西藏民主改革,使“居住在世界最高處,卻生活在世界最底層”的百萬農奴翻身做了主人。西藏文化這顆高原明珠,經歷史打磨而歷久彌新,必將在未來彰顯更富足的時代價值。(中國西藏網 文/李一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