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作為青藏高原的主體,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和生態安全屏障,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也是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變化的“調節器”和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為敏感的地帶之一,在氣象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7月27日,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氣象事業發展成就和“十四五”開局起步情況新聞發布會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舉行。
圖為發布會現場 攝影:王佳豪
70年,西藏氣象事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性飛躍。1950年,為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藏,西南軍區在空投場地建立氣象觀測站點,為空軍飛行提供氣象保障。2012年以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先后簽署兩輪省部合作協議,著力解決了西藏氣象事業發展中機構編制、重大科技業務工程等多個重大問題,特別是通過省部合作在西藏33個沒有氣象局的縣共建縣級氣象機構,完成了氣象機構縣級全覆蓋,在推進西藏氣象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強力支持、重要保障作用。
圖為雨后在慈覺林遙看布達拉宮 攝影:王佳豪
自1951年開始,根據國家和西藏長遠建設發展需要,西藏建立了正規氣象站。經過近50年的建設和發展,到2000年時西藏建成39個有人值守氣象站。從2004年開始,西藏綜合觀測業務現代化發展步入快車道,截至目前,全區共建成各類氣象探測站點1009個,地面氣象站實現了鄉(鎮)全覆蓋,地面氣象觀測業務實現了完全自動化。
70年來,西藏防災減災和預警體系全面構建,區地縣三級成立了氣象防災減災指揮部,氣象信息服務站實現了鄉鎮全覆蓋,氣象信息員實現村級全覆蓋,構建了具有西藏特點的區、地、縣、鄉、村五級氣象防災減災體系。自治區批復成立了西藏預警信息發布中心,與應急管理等17個自治區重點部門實現對接,預警信息實現全網發布。與9個廳局簽訂了災害防御合作協議,聯合自然資源、水利等部門發布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
圖為西藏山南在油菜花田中勞作的群眾 攝影:趙耀
1959年1月,西藏氣象部門試點開展了短期天氣預報,于當年6月在《西藏日報》上正式刊登,開始了西藏天氣預報業務?,F如今,西藏共建設了14個縣級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并推廣至74個縣(區),通過“兩微一端”等平臺提供衛星云圖、交通實景、景區實景、氣象播報服務,開展了基于位置的預警信息靶向發布服務。目前,西藏氣象部門的服務產品不斷豐富、服務領域也不斷拓寬,不僅涵蓋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而且延伸到交通、旅游、農牧業、生態環境等社會各行各業。據調查顯示,2020年西藏縣級公共和決策氣象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公共氣象服務滿意度達到85%以上。
圖為雪后遠眺布達拉宮 攝影:趙耀
據介紹,在“十四五”時期,西藏氣象將會突出邊境一線、生態文明、鄉村振興、防災減災等需求導向,加密優化西藏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加快“云+端”的氣象大數據平臺建設,構建以數據為中心的業務體制。加快數值預報模式和智能網格預報在高原的釋用研究,加強短臨預報業務,完善中短期預報業務,實現客觀化西藏全區3km及重點區域1km分辨率的常規要素天氣預報。建立次季節、季節到年際、年代際的高原氣候預測業務,發展多領域融合的影響預報與風險預警業務,拓展面向重點領域的專項氣象預報業務,提升網格預報精細化水平。提升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的豐富程度,理順專業氣象服務體制機制、提供政策法規支持,針對重大戰略保障成立專業服務團隊、建立專業服務平臺,提高氣象預報預警產品在行業、專業領域的適用度。建設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研究中心,加強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和綜合科學考察成果的轉化應用。加強數值預報模式協同創新,開展快速同化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建設。推進衛星遙感應用研究中心和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西藏數據與應用中心融合發展,做好衛星遙感和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的示范應用。全面加強氣象標準和氣象法規體系建設,增強管理信息化能力,不斷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業務和服務的現代化水平。(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佳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