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新癌癥登記數據顯示
胃癌占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五位和
死亡率的第三位
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健康
胃癌雖然可怕
但它并不是由正常胃黏膜細胞突然變成癌細胞的
在胃癌真正找上門之前
我們的胃其實已經經歷了一系列變化
當檢查發現
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
千萬別不當回事
可能已經處于癌前狀態或癌前病變了
1 從胃炎到胃癌只需四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我國胃癌發病率達十萬分之三十三,年新發病例近48萬,死亡病例超37萬。
絕大多數胃癌由慢性胃炎逐步進展而來:
正常胃黏膜轉變為胃癌是一個多步驟癌變的進程,典型路徑為:
非萎縮性胃炎
↓
萎縮性胃炎
↓
腸上皮化生
↓
異型增生
↓
胃癌
這一過程受遺傳、環境、飲食等多因素影響,但通過控制環境因素(如改善飲食習慣)、調整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可有效阻斷或逆轉癌變進程。
2 胃癌早期識別與篩查策略:
癥狀預警:非特異性表現需警惕
胃癌常見癥狀包括體重下降、腹痛、惡心嘔吐、黑便等,但這些表現缺乏特異性:
不是所有胃癌患者都會出現上述癥狀;
而且出現癥狀時往往已非早期,從癌變到出現癥狀常需1~2年;
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胃潰瘍)也可引發類似癥狀。
結論:依賴癥狀判斷胃癌并不可靠,科學篩查才是關鍵。
科學篩查:高危人群定期胃鏡檢查
根據《中國胃癌篩查早診早治指南(2024)》,年齡≥45歲,且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建議每5年做一次胃鏡:
生活在胃癌高發地區;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癌前疾??;
一級親屬有胃癌病史;
存在高鹽飲食、吸煙、酗酒等高危因素。
復查提示:
若胃鏡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需遵醫囑縮短復查間隔。
胃鏡報告解讀:關鍵病理術語解析
胃鏡活檢報告中的專業術語提示不同階段病變:
慢性萎縮性胃炎:需要提高警惕,胃黏膜固有腺體減少,保護能力下降,屬癌前狀態;
腸上皮化生:胃黏膜細胞轉化為腸上皮細胞,細胞分化異常,屬癌前狀態;
異型增生:胃黏膜非浸潤性腫瘤性病變,介于正常與胃癌之間,屬癌前病變;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變風險,需遵醫囑積極治療。
專家提醒:
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正常胃黏膜細胞、癌前病變到浸潤性胃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出現癌前病變,不要過分恐慌,但要足夠重視,及時干預,減少或阻止其向胃癌進一步發展。
3 高危因素
幽門螺桿菌感染:
致病機制: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慢性胃炎遷延不愈,逐步發展為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最終可能進展為異型增生及胃癌。
風險數據:感染者胃癌發生風險較常人高3~6倍,但僅1%~2%的感染者最終罹患胃癌。
防治建議:存在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病史或不良飲食習慣的感染者,需及時進行根除治療。
吸煙與飲酒:
吸煙危害:使胃癌發病風險增加約1.5倍,男性群體尤為顯著。
酒精影響:乙醇屬于1類致癌物,乙醇及其代謝產物直接破壞胃黏膜屏障,降低胃部抗癌能力。
防控策略:戒煙限酒可顯著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愛吃腌制食品:
致癌成分:腌制食品含大量亞硝酸鹽及高濃度鹽分,雙重損傷胃黏膜。
關聯疾?。撼赴┩?,還與食管癌、結直腸癌發病密切相關。
飲食建議:減少腌制蔬菜、腌肉制品攝入,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
患有代謝性疾病:
肥胖影響:脂肪組織異常分泌促炎因子,破壞胃部微環境平衡。
糖尿病關聯:長期高血糖狀態導致氧化應激反應增強,間接促進腫瘤發生。
未來預警:研究預測至2050年,肥胖和糖尿病或將成為僅次于吸煙、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胃癌高危因素。
4 科學防控建議
一級預防:
根除幽門螺桿菌、戒煙限酒、低鹽飲食、控制體重。
二級預防:
高危人群定期胃鏡檢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
三級預防:
早診早治,規范治療提高生存率。
胃炎癌變四步及篩查要點
1.從胃炎到胃癌會經歷四個階段: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2.依賴癥狀判斷胃癌并不可靠,科學篩查才是關鍵。
3.若胃鏡發現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需遵醫囑縮短復查間隔。
4.高危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吸煙與飲酒、愛吃腌制食品、患有代謝性疾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