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
人工智能已進入應用落地的快車道。我國已發布1509個大模型,數量位居全球首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企業超5100家,全球占比約15%。基于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恰逢其時。
在剛剛過去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上,視覺語言動作模型(VLA)的加持,讓機器人能做到“眼-腦-手”協同;智能體迭代升級,讓智能助理指日可待;而當AI與AR(增強現實)技術深度融合,一副看似尋常的眼鏡不僅讓人們看到酷炫的虛實畫面交錯,也有務實的多語種翻譯、語音交互發送任務指令等功能。此外,在氣象、醫療、科研等領域,人工智能正在更廣、更深的維度上成為幫助人類的好幫手。
“人工智能+”行動是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千行百業、融入多元場景的有效路徑,也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實踐。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態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術的加持,讓更多消費級AI應用、智能終端走進大眾視野,提高人們生活品質,也助力生產制造、醫療康養、交通出行等生產生活環節更加高效安全,不斷催生新業態、新體驗。
同時需要看到,小到辦公智能體,大到智能機器人,目前的人工智能產品從“能用”到“好用”仍有距離。這就需要以市場為錨點、以需求為導向,創新優化產品,為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提供有力抓手;還需要持續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強化算力、算法和數據供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開源開放生態體系,為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提供堅實基礎。
發展人工智能是搶占全球科技競爭制高點的戰略要求。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讓人工智能加快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的必然選擇。在這過程中,需要政策、人才、資金、市場協同發力,加速人工智能產品服務的優化升級,提升社會治理、企業生產效能和人類生活的便利性;同時也要注重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和技術普惠,強化立法和監管,保障用戶合法權益、堅守道德底線、消除“數字鴻溝”,讓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共創智能向善的數字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