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處罰不是目的,規范發展才是根本。北京市昌平區市場監管局近年來主動轉變執法理念,將“服務型執法”貫穿監管日常,以柔性執法、精準服務和制度創新為抓手,顯著提升助企效能,優化區域營商環境。
要讓“服務型執法”立得住、行得穩,嚴謹規范是基石。昌平區市場監管局結合執法實際,針對重大疑難案件建立了會商和會審兩項制度,確保每個案件在立案審批、調查取證、處罰告知、處罰決定等全流程的處置程序合法合規。自昌平區市場監管局實施會商和會審制度以來,已組織召開案件審理會達59次、會商會達21次,審議減輕處罰案件434件。
這一市場監管模式的探索創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近兩年,昌平區食品相關的投訴舉報量持續下降。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7月,流通領域食品類投訴舉報量同比減少50%左右;標簽類投訴舉報量從2023年1月至7月的1024件下降至2024年1月至7月的89件。
昌平區市場監管局食品生產科科長王輝說:“通過柔性執法、精準服務的方式,企業面對調查時沒有那么大負擔,認錯糾錯會更加積極?!?/p>
一家食品企業的質量負責人坦言:“市場監管部門剛介入調查時我們很忐忑,后來意識到他們重在幫我們查找問題,就逐漸消解了抵觸情緒,現在我們也從‘躲監管’轉變為‘主動靠前’,不僅加強企業內部監管力度,還與市場監管部門建立良好溝通機制,得到了及時的指導和幫扶?!?/p>
通過創新監管模式,昌平區市場監管領域執法從“以管為主”轉變為“以服務為主”。比如通過云端檢查大幅減少對企業的干擾,對全區2689家餐飲單位實行線上全過程監控,將全區12433家企業納入“無事不擾”企業清單;聚焦重點領域進行“點穴式”糾偏扶正,加強對高頻投訴舉報和違法違規行為的梳理分析,形成合規指導清單等。
為提高服務效能,昌平區市場監管局“帶著政策走出去、將企業請進來”,一邊主動走進企業送法律送服務,一邊將企業請進來“把脈問診”。通過商業聯合會等社會組織搭建平臺征集企業需求,打通了政企日常溝通路徑,提高了對企服務實效。
昌平區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謝紅認為,踐行服務型執法理念,首要是讓執法部門和全社會都意識到,行政處罰的目的不是為了處罰多少金額,而是對企業和行業未來發展產生警示作用,達到“通過一個案件,規范一個行業,凈化一個領域”的效果。
多年來,昌平區市場監管局不斷探索創新,將“服務型執法”貫穿監管日常。2024年以來,累計免罰的經營主體超7萬戶次,免罰金額達2572萬元。
“‘服務型執法’對基層執法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這促使我們持續加強隊伍專業能力培訓和社會監督?!敝x紅說,“執法與服務也要與時俱進,持續深化監管為民理念?!?/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