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好顏值” 經濟 “高價值”——昌都市生態環境局深入推進強生態惠民生工作
昌都市四面環山,包裹在一片綠色中。走在昌都市縱橫交錯的街道上,干凈整潔是人們對昌都的第一印象。
“以前都是土房,道路泥濘。再看看現在,在昌都甚至見不到垃圾。”昌都市市民扎西次仁說。
近年來,昌都市生態環境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提升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今年以來,昌都市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243天,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已完成30項,成功創建生態文明示范縣區4個、示范鄉鎮67個、示范村居673個。截至2022年底,昌都市138個鄉鎮已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場36座、轉運站29座、日處理量達547.56噸,日轉運能力達210.2噸。投入資金7.11億余元,逐步形成以“鄉鎮生活垃圾填埋方式綜合道路條件、運輸距離等因素,合理選擇衛生填埋或轉運,原則上以50公里為半徑,50公里以內以收運為主,50公里以外合理布局建設鄉鎮填理場”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著群眾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我們要下十成力,從多個方面做持續性建設。”昌都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加永斯郎說。
昌都市通過發展清潔能源、節能技術和污染治理技術來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和倡導低碳交通出行等方式保護生態環境。此外,利用生態環境宣傳月等時間節點進行宣傳,著力提升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自2019年12月任職以來,加永斯郎雖然在生態環境局任職不到4年,但是在昌都生活了46年,昌都的環境變化他是看在眼里的。
昌都海拔適中,加上植被豐富,形成了“夏天不曬,冬天不冷”的宜人氣候,很適合定居。
“昌都是川藏必經路線,很多游客為了適應高反,都會選擇在昌都住上幾日,這為昌都的旅游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讓很多當地群眾吃上了‘旅游飯’。”加永斯郎說。
康海強是一名在昌都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了10年的老員工,他深知,要想推動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因此,他會隨手撿起路上的垃圾,在外面吃飯從來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外出購物自己帶袋子等。
“青山綠水,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愿望,而且是我們每一代人的愿望。我希望我的行為可以給別人帶來積極影響,調動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康海強說。
昌都環境的巨變,成為群眾津津樂道的美談。群眾環保意識越來越高,昌都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了……
“時代的快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環境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將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是我們分內之事。”加永斯郎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厚植生態底色 書寫綠色答卷——今年以來西藏林草資源保護工作綜述
西藏大學副校長、生態環境學院教授方江平介紹,今年的雨水整體充沛,而且這樣的變化和這幾年實施的一些綠化工程是直接相關的。[詳細] -
林芝市生態管護崗位工作者——一片赤誠護青山
年逾70的林芝市米林縣丹娘鄉魯霞溝管護站生態護林員白瑪次仁,曾于2021年榮獲全國“最美生態護林員”稱號。而這,也是對像白瑪次仁一樣的林芝市生態崗位工作者辛勤勞動的最大撫慰。[詳細] -
全面推進防沙治沙和造林綠化工作
自2014年起,定結縣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助試點項目,開展防沙治沙改善生態實踐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