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文旅+”見成效:帶動8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2021年,我們要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催生新業態、延伸產業鏈、創造新價值,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27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張寧在2021年青海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上表示。
圖為會議現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據介紹,2020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先后出臺政策17項,復工率100%。實施文化旅游項目600個,累計完成投資105億元。爭取專項資金8.64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04億元。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311.8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89.92億元。
圖為會議現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在文物保護利用方面,2020年,青海扎實開展考古申報、調查、勘探、發掘項目10余項。國家級熱水墓群考古和文物保護研究基地建設、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明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積極推進。文物安全年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有序推進,文物保護利用水平穩步提升。
同時,青海省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建設成效明顯。國家級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級藏族文化(玉樹)、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海西德都蒙古族、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傳承體系更加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更加有效。以十個一為重點,把河湟文化打造成為黃河文化的“青”字招牌。開展各類非遺展示展演展播活動260余場,線上線下參與人數220余萬。
據了解,2020年青海加快發展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休閑度假旅游,不斷豐富研學旅游、冰雪旅游等新業態。梳理170余條精品旅游線路,有不少成為熱門“打卡地”,一批賞美景、嘗美食、享民俗、品文化的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產品備受青睞。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全國試點工作形成了青海方案。
此外,記者了解到,青海全省直接或間接從事文旅產業人員達106萬人,其中刺繡行業從業人員約30萬。18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實現產值近8000萬元。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帶動貧困人口5.45萬人,青繡、唐卡等民族手工藝帶動該省近8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未來,我們將加快發展生態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低空旅游、自駕旅游,建設主導產業優、文化韻味濃、市場口碑好、引領帶動強的特色生態文旅示范區(點),打造更多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構建共建共融共享的生態文旅發展新模式,把青海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張寧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脫貧群眾的安居與樂業——拉薩市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顯著
一月,拉薩氣溫很低,但在位于堆龍德慶區古榮鎮的有機蔬菜、瓜果花卉種植基地里卻春色滿園,康乃馨、向日葵、香水百合或含苞待放,或花枝招展。[詳細] -
集中連片整體脫貧!西藏207萬農牧民喝上“放心水”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把解決高寒高海拔地區群眾飲水安全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解決了207萬農牧民飲水安全問題,不斷提升民生建設的質量和標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