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在大山深處的“打卡地”
小雪節氣過后,隨著初冬的第一場雪悄然飄落,地處西寧市湟源縣城20公里外的東峽鄉拉爾貫村瞬間“換裝”。一座座以青磚、松木為主的農家院錯落有致,在白雪點綴下顯得別有情趣。
“主體結構已經基本完工,明年夏天這民宿就能開業了,我們也能在家門口賺到錢啦!”看著眼前即將完工的二層小樓,村民張寰齡高興地說。
此前,張寰齡一直在外奔波打拼。今年年初,他選擇回到家鄉,對原有房屋進行翻修改造,和大伙兒一起開辦農家樂。
張寰齡說:“我們村依山傍水,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以前因為交通不便,很多村民想著搬離這里或者外出務工,我也不例外。這幾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們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致富路,不少游客來我們這里‘浪山’,農家樂發展前景越來越好了。”
拉爾貫村擁有豐富的林地資源和天然的水生態環境。近年來,在東峽鄉黨委的積極引導下,拉爾貫村黨支部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旅游、鄉村、人文等資源,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
從隱匿在大山深處的貧困村到游客慕名而來的鄉村旅游“打卡地”,鄉村旅游的興起激活了拉爾貫村的一草一木,既刷新了產業模式,又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是我們村黨支部的責任。不過剛開始的時候,我這心里也沒底。”回顧起這一段的心路歷程,拉爾貫村黨支部書記張林打開了“話匣子”。
張林介紹,自從2015年開始實施“高原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后,拉爾貫村整合了993萬元的項目資金,對農戶庭院、廣場、村級活動場所進行整體規劃,實施了29戶河湟莊廓、停車場、村綜合服務中心、村級游客接待中心等修建項目,并完善了相應的配套設施。2016年,村里的沙石路升級為了瀝青路,車輛通行方便了。隨后,通過技能培訓、實地走訪,對如何經營、管理農家樂的認識變得逐漸清晰起來。
“原來除了在家種地以外,基本沒什么收入來源,外出打工收入很不穩定,一年到頭也存不下幾個錢。現在我們辦起了農家樂,年收入達到2萬元左右,最重要的是還能照顧家里,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村民侯生海說道。
侯生海是拉爾貫村的脫貧戶,鄉村旅游興起后,他就致力于如何辦好農家樂。幾年下來,憑著新鮮的菜品、熱情的服務讓不少“頭回客”變成了“回頭客”。
“聽到游客夸咱這里風景秀美,夸咱農家菜香,我這心里就美滋滋的。我最近還計劃著再增添幾個新的菜品呢!”侯生海樂呵呵地說。
從摸索前行到如今規范發展,拉爾貫村持續推動農家樂提質升級。
2018年以來,拉爾貫村黨支部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在村前旅游公路兩側、村級文化廣場、村內巷道、農戶門前等處,種植花草樹木,美化周邊環境。同時,為鼓勵村民興辦農家樂,拉爾貫村黨支部對民房改建農家樂的經營戶,在技術、管理、客源等方面給予幫助,不僅有效利用資源,還解決了部分勞動力就業問題,有力促進了村民增收。
目前,拉爾貫村依托鄉村旅游發展農家樂、經營特色產品的有10余家,很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如今,許多村民還在自家農家院開設點菜、自助燒烤、租賃鍋灶等設施服務,農家院內衛生間、熱水器、無線網絡等配套設施也十分齊全,越來越多的游客愿意為了賞景游玩、特色美食,專程來到這里感受綠水青山間的田園生活樂趣。身處這里,幸福感油然而生。”駐村工作隊隊員李福說。
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拉爾貫村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鄉村體驗為主題,整合村內自然資源、特色旅游產品,不斷豐富旅游新模式。
走在拉爾貫村平整的道路上,張林信心滿滿地說:“農家樂承載著村民的幸福感。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路上,我們要把工作重點放到農家樂升級、促進村民增收、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上來,讓這方好山好水‘醉’了游人、富了百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首次發現九龍卷柏
1日,記者從青海山水自然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研究院獲悉,日前,青海首次發現九龍卷柏,為青海新記錄物種。 [詳細] -
西寧湟水濕地生態服務價值逐年提升
為進一步監測濕地保護恢復建設成效,自2020年開始,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自試點建設驗收通過以來,在省、西寧市林草局的支持下,聯合青海師范大學科研團隊。[詳細] -
青藏高原最大中心城市氮氧化物濃度同比下降23.5%
記者24日從青海省西寧市生態環境局獲悉,青藏高原最大中心城市——西寧市氮氧化物濃度同比下降23.5%。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