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沙地乘涼夢成真
雅魯藏布江流經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時,江畔的林地順著河道的方向延伸,在植被稀少的高原山谷中鋪陳出一片綠色。山南市扎囊縣63歲的藏族老人邊久,行走在沿江林帶中,他孩童時期的夢想已成為現實。
“以前,江邊上一棵樹都沒有。”邊久說,那時每到冬春時節,河道裸露,時常風沙肆虐。種好的莊稼總是被埋在沙里,或是被大風吹掉。
邊久記得,在江邊種樹曾經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小時候,只有鄉親們在院中精心照料的零星樹苗能存活。一天,邊久心血來潮,放羊時在休息的山坡上插了幾條柳枝。在他的照料下,這些柳枝竟然長成了柳樹,他很開心。
1967年,一個名叫李純祿的年輕人從農校畢業來到了西藏。趕赴工作地點山南的路上,他被漫天黃沙吹得灰頭土臉。他看著江邊開闊的沙地想:“要是有片樹蔭就好了。”
1982年,李純祿被調到山南市農牧局林業科,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在雅魯藏布江兩岸的沙灘上種更多樹。當時,不少人說他是“異想天開”。
種樹不能蠻干。李純祿組織技術人員反復調查,有時坐上羊皮筏子,漂流在江面查看水情;有時爬上山頭,觀察地形和江水流向。他曾跳進混著污泥的江水中察看樹苗的情況,也曾在發現幼樹扛過了天災考驗后,與同事們忘情載歌載舞。
1984年,約800畝實驗林試種成功,人們終于摸索出了在江邊種樹的方法。
“當地的老百姓開心極了,時常邀請我去家里做客,請教如何種樹。”回憶當年,李純祿說。
這是雅魯藏布江中游防護林建設的開始。
1990年,造林規模擴大,邊久被主持造林工作的李純祿選為帶頭人之一,和12名村民一起承包沿江的種樹工程。起初,參與造林只被人們當成增收的“副業”。但由于防護林防風固沙效果顯著,減輕了農業災害,作物產量提升,草場也逐漸擴大,群眾種樹的積極性日漸高漲。
邊久一直記得一件小事:那時在他的家鄉扎囊縣很難吃到水果,他就買了桃苗和蘋果苗種在自家后院,后來竟長出了許多果子。邊久囑咐妻子將果子分給村里的孩子們,第一次吃到蘋果的孩子們,甜得展開了笑臉。
高原小村落里,種樹的想法像一顆種子,就這樣播撒、發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種樹。
李純祿退休后,當年那些暢想著在沙地乘涼的人們,繼續托起了這個夢。200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邊久在老家的沙礫地里建起了自己的苗圃。如今,他的孩子也接過父輩的“接力棒”繼續造林。
40多年來,山南造林4500多萬株,探索積累了大量在高寒干旱地區造林治沙的科技成果,實施了萬畝苗圃基地等一批生態產業項目。一雙長160多公里、平均寬1.8公里的“綠色巨手”,托護著奔騰的雅江蜿蜒向東。
種一樹,成一片,追一夢。綠蔭在雅江兩岸不斷延伸,沙地乘涼夢已成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山南市瓊結縣瓊結鎮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走深走實
近年來,山南市瓊結縣瓊結鎮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聚焦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以強有力的措施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走深走實。 [詳細] -
祁連山南麓木里保障區開展生態修復人工增雨作業
記者30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為改善祁連山南麓木里保障區內生態環境,青海省氣象部門積極開展生態修復人工增雨作業。 [詳細] -
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整治農村人居環境
今年以來,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舉措,聚焦“三清一改、一提升”重點整治內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