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對黃河流域51個歷史遺留礦山進行生態修復
中新網記者24日從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自青海省黃河流域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啟動以來,51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穩步推進。
據悉,青海省以黃河流域生態功能脆弱區、黃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左右岸、重要交通干線沿線、城鎮周邊為重點區域,在現場核實、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設置51個具體治理項目。
截至目前,51個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已投入資金1.14億元,現全部開工建設(其中38個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恢復治理1109公頃(16635畝),達到預期治理效果。
按照自然資源部“部級監管、省負總則、市縣實施”的原則,青海編制印發《青海省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管理辦法》,進一步強化項目組織實施,確保項目落地實施。
同時,對各項目治理區在工程治理前、治理中和治理后三個階段,采用無人機航拍,建立三維立體影像方式,對項目施工圖設計編制、審查以及恢復治理后工作量核實、恢復治理成效,通過三維立體影像對比進行評估認定。
此外,青海省專門設置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調查項目,對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進行分行政區調查,進一步查明歷史遺留礦山的數量、分布范圍以及存在的問題,為后期工程治理進行項目儲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中國生態大省青海頒22項措施加強草原保護
24日,記者從青海省政府新聞發布會獲悉,該省研究制定《關于加強青海省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形成22項具體措施,加強草原保護管理。[詳細] -
助推黃河流域上游生態保護 甘青寧借中阿科技平臺聯合開展地質工作
8月20日,在第五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舉辦期間,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局聯合舉辦了地質科技創新暨第三屆中阿地學合作推進交流會。 [詳細] -
青海省多措施協調省內外3700余人赴柴達木盆地采摘枸杞
青海省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處于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州域主體是享有“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