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時評:更高水平謀開放 浦東新定位鏈接“新格局”
中新社上海11月12日電 題:更高水平謀開放 浦東新定位鏈接“新格局”
作者 樊中華
“中心節點”“戰略鏈接”“重要樞紐”,三個重量級詞匯讓上海浦東再受世界矚目。
在12日召開的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東海之濱這個僅1210平方千米的區域與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的國家戰略共同提及,為而立之年的浦東賦予“高水平開放”這一關鍵使命。
事實上,作為中國的首個“新區”,浦東的開發開放甫一開始即是站在更高的視角。
浦東因開放而生。與很多圍網相隔、獨立發展的“特區”不同,浦東的開發首先以造橋修路為先,在地理上與浦西多衢相通,融入上海發展。
浦江通途,將浦西經濟、人才等力量輸入浦東,也將浦東頂層設計下的空間優勢和開放現代服務業的率先實踐轉化為推動上海從“計劃經濟堡壘”轉型為“市場經濟前哨”的強大引擎,讓上海從保障國民經濟的“后衛”躍遷為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前鋒”。
浦東為探索開放之路而前行。30年前,正值國際政治格局變動,社會主義制度在全球范圍內遭受挑戰,如何擴大開放并煥發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浦東擔起了這一重任。
同年而生,一江之隔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為浦東開發開放的籌資來源之一;“財政資金空轉、土地批租實轉”的創新模式找到了政府率先啟動投資、借力市場化機制的“平衡點”;頑強頂住亞洲金融危機,集聚要素市場,浦東成了外商投資的“熱土”……
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第一家保稅交易市場、第一家外資銀行……與當時以工業制造業開放為主的“特區”相比,浦東在金融、商業等第三產業上的開放政策引人注目,被認為是率先開啟了金融、商業等中國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新篇,以更高層次的視野引領中國開放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
“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在浦東開發開放的探索中相得益彰,當年,《紐約時報》敏銳地捕捉到了中國打出這張“王牌”所釋放出的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信號:“中國還在場上,中國正在建立亞洲的金融中心。”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30年來,這塊只占中國1/8000面積的土地,創造了1/80的GDP。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豐富、金融機構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全球排名前十的資管公司中9家已經落戶浦東;服務業制造業擴大開放,在外商獨資醫院、外商獨資汽車制造、外商獨資認證機構、外商獨資職業技能培訓等55個領域實現一批全國首創項目落地;浦東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總量達350家。
習近平還在當日的重要講話中總結道:浦東開發開放30年取得的顯著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最鮮活的現實明證,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生動的實踐寫照。
浦東正在將開放之路越走越寬。近年來,面向高水平改革開放,黨和國家交給上海的“三大任務”,均與浦東密切相關。
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為科創企業帶來源頭活水,浦東金融與科技“雙城聯動”,16家企業登陸科創板,市值6040億元,占全國20%。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在制度創新上不斷挑戰“壓力測試”,成為國際競合中制度型開放的探路尖兵。
長三角一體化則為浦東改革創新成果溢出提供了廣闊的“經濟腹地”,通過浦東開發開放,“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構想已見成效。
誠如法國學者若埃爾·勒·凱芒所說,浦東開發是當代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最大工程,是中國在未來提升國際威望的一條新杠桿。
浦東而立之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使中國再次迎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節點。習近平明確指出:“浦東要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要樞紐”。
新時代,新定位,新使命。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王牌”,浦東此番又以深厚的創新土壤、敢試先行的創業精神,重新站在了代表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最前沿,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世界的浦東”將如何以放眼全球又容納天下的智慧和勇氣,承接新使命,挑戰新高度,值得期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