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垃圾鎮”逆襲成“綠富美”
“下了車對著四周留神看,真好似入了仙境進桃園,路兩旁電商淘寶連成片,耿車鎮美麗鄉村勝江南。”
這首蘇北大鼓唱詞,正是如今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的真實寫照。然而,幾年前,這里還是華東地區最大的“垃圾場”。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耿車鎮的發展與廢舊塑料等再生物資回收加工相伴而行,雖也創造了與“溫州模式”、“蘇南模式”并稱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三大樣板的“耿車模式”,但長期的粗放發展,給當地乃至宿遷市的生態環境、群眾健康等造成了嚴重危害。
2016年初開始,耿車鎮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刮骨療毒的士氣向污染宣戰,全面整治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產業,僅用66天,讓存續了30年的廢舊塑料加工產業畫上了句號。同時,通過倒逼綠色轉型,耿車鎮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依托“淘寶村”全覆蓋的獨特優勢,向多肉園藝、家具電商、塑料精深加工、快遞物流四大產業轉型。
短短幾年時間,一個全新、綠色的耿車躍然紙上: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73億元,電商交易額突破60億元。
如此快速徹底的轉身,耿車鎮靠的是什么?
30年產業發展把耿車變成“垃圾鎮”
耿車鎮廢舊塑料回收利用被稱為“垃圾產業”,加工戶眼中的生產原料一般為全國各地收集來的成百上千種垃圾場廢棄物和工業廢棄物。
宿城經濟開發區主任、耿車鎮黨委書記徐光良對此印象深刻。“在2016年以前,耿車人的生活環境可以用惡劣來形容:鎮里村戶前后田地,甚至溝渠河塘都堆滿了垃圾料,惡臭難聞;在加工戶比較集中的地方,空氣污染嚴重,下午5點以后正常人根本無法直接進入。”他說。
根據耿車鎮提供的資料顯示,清洗加工1噸廢舊塑料約耗水3噸,耿車鎮一年耗水450萬噸;從土地資源浪費看,全鎮因堆放垃圾廢料而被占用的農用地達2000畝;從治污成本看,耿車區域的水、氣、土壤等污染治理費用達10多億元,是行業年利潤的6倍多;從水資源污染看,地表水都是劣Ⅴ類,淺層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此外,土壤、空氣等指標也均存在超標情況。
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耿車鎮也一度被原環境保護部列為全國八大重點環境整治區域。從2002年起,耿車鎮雖然曾嘗試通過引導村民向精深加工發展、產業入園集聚等方法推進行業轉型升級,但村民積極性并不高,應者寥寥。30多年來,耿車鎮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始終徘徊在回收、分揀、清洗、破碎、造粒等產業鏈底端,且發展迅速。
據統計,在最高峰時的2015年,耿車鎮1.1萬戶、3.8萬人中有3471戶、2.5萬人從事廢舊塑料加工,對耿車鎮財政和農民收入貢獻達八成以上。與此同時,2015年,僅宿城區和經開區接到的環境污染信訪舉報就有918件,其中因廢舊物資回收加工而引起的信訪數量占比超過50%。
對廢塑產業徹底禁、禁徹底
2016年1月10日,宿遷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對全市廢舊物資回收加工開展綜合整治,對廢塑產業“徹底禁、禁徹底”。
身在其中,深受其害,絕大多數經營戶都能真心支持整治,主動關停清理。“經常通宵破碎、清洗塑料顆粒,成天生活在垃圾中,身體透支得厲害。”一位曾經是廢舊塑料的經營戶向記者訴苦道,他們也知道污染大,都把家人孩子安排住到了城里。
僅用66天的時間,耿車鎮3471戶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經營戶全面清理到位,59個交易貨場全部取締,61個地磅、2100戶設施設備全部拆除,清理外運廢舊物資40余萬噸,整治溝渠15條50公里、汪塘120余個78萬平方米,清除垃圾10萬余噸等。
昔日“垃圾鎮”,如今成了“綠富美”。通過一系列環境整治行動,讓水里有魚、樹上有鳥、夏天有知了叫,逐步成為常態,村民也從城里陸續搬了回來。
“憶往昔,臟亂垃圾遍地,臭水難聞,蚊蠅亂飛,道路泥濘難進莊,出不去進不來,到處水汪汪。看今朝,舊貌變新顏,一切大變樣。小車開到家門前,雨天花鞋無污染,舒適的居住環境,人們歡聲笑語,生活幸福美滿舒暢!”這是劉圩村劉圩莊建檔立卡戶王一山老人,根據家鄉近三年變化而寫成的《贊家鄉》(節選),客觀地反映了劉圩村近幾年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走在耿車鎮劉圩村落,只見白墻黑瓦、綠水環繞,一派水墨田園的景象。水系之間貫通連接,形成了南北兩個循環的“8”字型水圩,環湖岸邊柳樹、楓楊等喬木茂密,各式各樣古色古香的橋涵錯落有致,有的淺淺浸在水中,有的呈拱橋形狀,有的構成一組組梅花樁結構,形成劉圩村獨有風景。
創業融入耿車人血液,賦予“耿車模式”新內涵
30年來,廢舊物資回收加工一直被耿車人視作“命根子”,它構成這個地方人們共同的生存模式,成為當地賴以生存的“循環經濟”。
根據耿車鎮統計站2016年4月公布的一組數據,當年一季度,耿車鎮一般納稅人工業企業從1457個下降到23個,規上工業企業從30個減少到1個。
離開廢舊塑料,到底還能做什么?成為絕大多數耿車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在實施綜合整治的過程中,我們不是簡單地取締清理,而是將整治行動與產業轉型、全民創業、生態建設等工作緊密結合,既在‘治’和‘堵’上下功夫,又在‘促’和‘梳’上做文章,為新時期‘耿車模式’注入了新內涵。”耿車鎮鎮長王前錦對記者表示,耿車鎮通過組織開展鎮村干部、原從事塑料加工的大戶小戶、務工人員各層面的“綠色發展大討論”,探索出了家具制造、塑料精深加工、電子商務、花木園藝、現代物流等多條轉型出路。
在轉型初期,為了給企業找出路,給老百姓找飯碗,徐光良好不容易組織了附近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到耿車鎮開了12場招聘會。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幾個月后,原本應聘出去打工的老百姓又都回來了。
“我找了很多人談,終于明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家家戶戶開辦作坊,已經讓創業融入到老百姓的血液里,‘耿車模式’的核心就是創業精神,這也正是耿車鎮后來得以快速轉型的基礎。”徐光良表示。
湖稍村廢舊塑料加工戶葛書蘭,在徹底關停廢舊塑料作坊后,學習木具加工,開淘寶家具店,如今每月營業額能達到十幾萬元。像葛書蘭這樣的二次創業者在耿車鎮還有很多,他們憑著一股重新再來的勇氣,開始了人生新征程。
截至2016年底,不到一年時間,耿車鎮3471戶塑料加工經營戶中,已有2523戶實現了轉型發展,轉型占比達73%。另據不完全統計,耿車人創業參與率高達70%,2017年被評為江蘇省創業型鄉鎮。截至2019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兩萬元,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互聯網助力好生態變現
臨近“雙十一”,伴隨著陣陣淘寶“叮咚”聲,耿車鎮到處是一番忙碌景象。
在宿遷高速西出口以西大眾村段的耿車物流一條街,已入駐品牌物流企業40余家,每天萬余件板式家具、塑料制品、多肉植物從這里發往全國。
作為全國三個實現“淘寶村”全覆蓋的鄉鎮之一,2019年耿車全鎮有家具家居、塑料制品、多肉園藝網店2759家,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的店鋪達384個,電商交易額突破60億元。
沿著耿龍路鄉村振興示范帶一路向南大約1公里,就進入了耿車生態農業示范園。2017年起步之前,這里還是傳統的稻麥輪作生產,畝均年收益不足1500元。如今僅用兩年時間,生態農業示范園從無到有,已建成3000畝核心區、42.6萬平方米溫室大棚,培育多肉植物品種500個、6000萬株。2019年日均網銷訂單數量達兩萬余單,年實現交易額9億元。
走進生態農業示范園,一盆盆造型各異的多肉植物讓人眼花繚亂。育美森園藝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李平過去還和眾多耿車人一樣從事著收購廢品塑料的行當。轉型多肉植物種植后,一家人甚至直接從城里的大房子搬進了鄉下的臨時集裝箱里。
短短兩三年時間,1000-5000平方米不等的多肉植物種植大棚,李平已建起了19間。通過網紅直播銷售,每天網上的訂單超過500單,帶動了當地130余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這盆寶石花,花如其名……”外頭天色漸暗,生態示范園里的工作仿佛才剛剛開始,幾位主播正端著多肉植物在鏡頭前給觀眾介紹。張平介紹,這些主播都是本地人,嘗試直播銷售后,銷量穩步提升,做得好的主播每月提成超萬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