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 從單項冠軍邁向全能冠軍
“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從誕生之日起,深圳就承擔著這樣的角色。成為“試驗田”,意味著沒有先例可以借鑒、沒有模式可以參考,一切從“0”開始。正是有了深圳在多個領域的“先行先試”及取得的成果,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優勢。
文/羊城晚報記者 林園
見證傳奇
率先開展金融改革 打造中國新經濟主場
作為毗鄰港澳的經濟特區,深圳的金融改革開放在全國起步最早。其中,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被看做是改革開放的地標之一,在金融改革歷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開始試運行,標志著集中統一交易的場內市場正式建立。此前,深交所籌備小組在國貿大廈三樓正式掛牌辦公,正是在這幾間“不起眼”的辦公室,誕生了如今輻射全國的證券市場。在沒有國內可借鑒經驗的背景下,深交所的建設先驅們憑著一股闖勁,短時間內迅速做好制度編寫、人員培訓、場地準備等開業前各項工作。
此后,深交所在發展中繼續創出多個第一。1992年,深圳首只B股——“深南玻B”的交易清算率先實現了電子化和無紙化,開啟了A股無紙化交易清算新形式,股民告別了排隊買賣股票的歷史;1998年,首只規范化的證券投資基金——基金開元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標志著我國投資基金業步入了規范發展的歷程……深交所的發展歷程,正是我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個縮影。在市場建設上,自2000年開始,深交所專注于服務創新型、成長型、科技型企業,于2004年5月推出中小企業板,2009年10月推出創業板,多層次股票市場體系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深交所不斷拓展市場廣度和深度。
經過多年發展,一批又一批的企業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迅速崛起,成為各大行業或者細分行業的龍頭。
數看特區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成立30周年。目前,深圳已經成為北京、上海之外的全國第三大金融中心。今年上半年,深圳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052.18億元,同比增長9.1%,占全市GDP的16.2%;實現稅收(不含海關代征和證券交易印花稅)771.7億元,占全市總稅收的24.1%,穩居各行業首位。
深圳經濟特區不負其擔任“試驗田”的歷史使命。建立至今,無數“第一個”從特區涌出,像春雷一樣驚動神州大地,也影響了神州大地。深圳奮力攻堅,率先在全國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自身也獲得了快速發展。而今,深圳正在從“單項冠軍”向“全能冠軍”轉變,力爭實現在多個領域的“先行示范”。
“敢試”彌補先天資源不足
漁民村位于深圳市羅湖區南湖街道。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由于緊鄰羅湖口岸,與香港一河之隔,這個偏僻小漁村所在的位置,一夜之間成為世界關注的核心區域。這讓漁民村里近200位漁民幾乎占盡了天時地利。原先,漁民村人只是漂泊的水上人家,一直在海上打魚,有的一家老小就擠住在船艙里,收入微薄、生活艱苦。改革開放初期,漁民村利用其地理優勢和特區政策,開展小額貿易,組建運輸車隊和運輸船隊,發展養殖業,辦起了來料加工廠。
此后,這里誕生了全國首個萬元戶村、全國首批社區股份公司,成為農村城市化改造樣板,一次又一次站在時代的浪尖上。漁民村濃縮了深圳經濟特區從小漁村到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傳奇。深圳地域面積狹小、資源短缺。經濟特區建設之初,國家主要提供政策支持,而無太多的物質傾斜。原生資源匱乏的劣勢,反過來激發了深圳人在改革創新道路上破釜沉舟的決斷和勇氣,以后天的敢闖敢試彌補了先天的資源短缺。比如,發展“三來一補”,利用外部資金、技術和原材料,搞來料加工,實現內部紓困;引進“三資企業”,利用國內外供給需求的不對稱,實現產品與市場、資本與勞工的優勢互補;第一個實行工程招標,創造一天蓋三層樓的奇跡;第一個改革人事制度,凍結原有級別、工資等級,實行聘用制;創辦第一家企業自辦的股份制銀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資企業……深圳這片“試驗田”,開出了經濟發展的“滿堂紅”。
從“吃螃蟹”到“啃硬骨頭”
2015年6月,《深圳市羅湖區公立醫院改革實施方案》發布,該方案包括建立統一法人的醫院集團、醫療服務健康導向醫保總額打包付費等一攬子計劃。改革的核心邏輯,是醫療衛生服務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從本質上講,這是打破現階段醫療服務供給的資源分配方式,進行全鏈條的資源重組和發展方向轉型。
試點改革的成果已經顯現:2017年,國家有關部門在深圳召開現場會,將羅湖醫改定位為全國城市醫聯體的一個典范,進行推廣;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期刊以6種語言向全世界推介羅湖醫改。
特區建立之初,深圳在眾多領域“吃螃蟹”、開先河,而隨著改革步入深水區,深圳還開始“啃硬骨頭”,用改革破解積攢已久的難題。不僅是沉疴存在已久的醫療領域,在司法、營商、土地等多個領域,深圳都通過自己的勇氣和魄力,“啃”下一塊又一塊“硬骨頭”。深圳試點,也為全國的借鑒和推廣提供了范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時,深圳市委還通過《關于支持改革創新、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的若干規定(試行)》。出臺容錯糾錯機制,允許試錯,足見這座城市對改革創新的肯定和呵護。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
如果說經濟特區過去的著重點是“經濟”,主要是為國家經濟發展探新路。在當下,不只是經濟。深圳要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要從經濟發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5方面發力,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
從中央賦予深圳的戰略定位可看出,深圳要打造的先行示范區,不是滿足于只做單項冠軍,而是多領域、全方位走在前列,做“全能冠軍”。這也意味著,深圳將更全面地開辟“試驗田”,更充分地“先行先試”。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在更高水平、更高層面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主動謀劃推動營商環境、商事登記制度、科技供給體制機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積極搶抓“一帶一路”、自貿區建設等機遇,在發展方式、經濟結構、擴大開放、社會治理上實現了根本性改變。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有學者認為,與當年的特區“試驗田”作用不同的是,先行示范就是在先行先試的基礎上,將發展的政策和做法模式化,“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不僅是對深圳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讓深圳發揮先行者的優勢和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