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第一” 深圳不惑的密碼
今天,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迎來40歲生日。
彈指一揮間,滄海變桑田。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南方邊陲小漁村,到國內四個一線城市之一,再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奇跡般崛起,綻放奪目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40年來,深圳在發展、人才、創新三個方面盡顯特區本色。
發展是第一要務
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
發展是第一要務。40年來,深圳創造了“深圳速度”“深圳質量”。
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之初“深圳速度”的誕生。
上世紀80年代,陸建新參與深圳國貿大廈建設。從1982年10月開建,高160米、共53層的中國第一幢超高層建筑國貿大廈37個月竣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在當時絕無僅有,被世人驚嘆為“深圳速度”。
“深圳速度”創造了深圳奇跡。
深圳GDP從1980年的2.70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26927.09億元,在國內僅次于北京、上海,增長了近1.4萬倍。按不變價計算,2019年比1980年增長1518倍,年均增長20.7%。
即便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深圳依然勇往直前,成為上半年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城市:GDP總值為1.26萬億元,同比增長0.1%。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范莫過于‘深圳奇跡’。”英國《經濟學人》這樣評價。
如果說,當年“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曾讓世界驚嘆。那么現在,令世人矚目的更有持續提升的“深圳質量”。
近年來,“中國硅谷”“創新之城”已成為這個經濟特區的新名片。這種變化,折射著深圳快速進化的創新生態。而這背后不變的是——支撐深圳創新轉型的動力,始終源于已融入血脈的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開放精神文化。
人才是第一資源
無數英才在深圳締造創業傳奇
人才是第一資源。從建立經濟特區之日起,深圳就筑巢引鳳,招攬各路英才前來奮斗、扎根。
2019年9月,陸建新獲評全國道德模范。他對羊城晚報記者說:“如果把我算作一棵小草的話,那深圳就是養育我的沃土。”
猶記得1982年,18歲的他參與深圳國貿大廈建設,從事施工測量工作。37年來,他從最基層的測量員一步步成長為鋼結構建筑施工領域頂級專家,參與承建國內7幢百層高樓中的4幢,帶領團隊將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技術推向世界一流水平,被譽為“中國樓王”。
深圳這方沃土,培育和吸引了無數國內外英才前來創業。任正非、馬化騰、王傳福、汪滔、汪建、高云峰……“牛人”不勝枚舉,寫就一個個非凡的創業故事。
微信公眾號“深圳發布”近日發了一條推文,文中提到: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正是全球人才涌入深圳的內心寫照。
作為全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32.5歲,全國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來此實現自己的夢想。
從建立特區時不到3萬人口,到現在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成為全國最大移民城市,也是全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城市。近五年來,深圳每年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萬-50萬人。
公開數據顯示,近年深圳已成為吸納清華、北大名校畢業生數量除北京外最多的城市。2019年,入職華為、騰訊的清華、北大畢業生人數達459人。
一批批海歸人才前來深圳創業逐夢,國際科學大咖也青睞深圳。2017年4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布萊恩·科比爾卡領銜的兩個實驗室,落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如今,這種由諾獎科學家組建的實驗室,在深圳已有5家。
創新是第一動力
千余項“全國第一”在深圳創造
創新是第一動力。如今,提到深圳,必然言及創新。創新,為深圳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40年來,深圳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保持了創新的靈魂,孕育了創新的種子。
在諸多創新中,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尤為引人矚目。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制度創新為深圳經濟發展掃除障礙、鋪平道路。
1982年3月,蛇口工業區在各重點大學及各地公開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級部門調派干部的做法,首開新中國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
1983年,蛇口率先實行基本工資加崗位、職務工資加浮動工資的改革方案,從內地調入的干部職工,不論原來級別職務如何,都一律凍結在本人檔案中,只作為基本工資參考。具體工資薪酬,根據本人的才能和貢獻來確定。
黨的十八大后,201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制度改革。這一改革隨后迅速在全國推開,創新創業的市場活力空前迸發。
2019年7月出臺的《深圳市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率先突圍“三評改革”,擴大科研資金的使用管理自主權,形成總體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一類科研資金、五大專項、二十四個類別”科技計劃體系。
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的前海,從一片灘涂起步,數年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前海模式”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358項,全國首創或領先133項。
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成立、第一家由企業集團創辦的銀行開業、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創辦……40年來,千余項“全國第一”在深圳橫空出世,更多新的“第一”正在持續創造。
科技創新,為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翅膀。
2019年,深圳全市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授權量增速、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上維持率、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五項核心指標居全國第一,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6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一面旗幟。2000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占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首次突破50%。從此以后,每年平均以“千億元級”的速度增長。
梯次型創新企業群基本成型。深圳目前已形成以企業自主創新為主體的產業集群,“頭部企業”全面領跑,新銳企業多點開花,中小企業雨后春筍。世界500強數量位居全球第6位、中國第3位,其中民營企業入榜世界500強數量高居全國第一。
創新能級持續提升。深圳建市之初,科研院所數量為零。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類創新載體累計達2260家,其中國家級118家。
自主創新成果強勢領跑。目前,深圳已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5G、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石墨烯太赫茲芯片、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創新能力處于世界前沿。
自2010年以來,深圳連年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項達135項……
從“改革之都”到“創新之城”——牢牢把握創新源動能,深圳,四十不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