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運轉高效的聯防聯控機制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強調,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
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保護好長江,記者日前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余國東。
“重慶市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增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著力加強長江干流重慶段及其主要支流水環境保護工作,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余國東介紹說,2019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比例為97.6%,同比提高7.1個百分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年未發生重、特大水污染事件,庫區水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生態環境部通報的2019年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中,重慶評估排名位居首位。”
說起重慶市保護長江的經驗,余國東如數家珍:
首先是完善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體系,每月定期開展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并將監測結果通報區縣政府、相關市級部門以及市河長辦和相關市級河長。
目前,重慶市共設211個地表水市級監測斷面,覆蓋114條河流,每月對全市地表水進行全面評價。在此基礎上,按照“干流加斷面、支流全覆蓋”要求,對30余條重要河流共增設斷面1000余個,開展監督性“體檢”監測、研判水質變化趨勢,特別針對臨江河、瀨溪河、璧南河、龍溪河、瓊江等重難點流域,堅持每月“體檢”,為河流的靶向治療、精準施策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二是全面落實河長制。積極發揮水環境保護牽頭部門行業優勢,積極指導市級河長牽頭部門以及相關區縣政府,科學編制“一河一策”,對臨江河、瀨溪河等重點流域,組織國家和市級科學機構和專家予以指導。“將目標任務細化到行業,落地到鄉鎮,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策。”余國東介紹說,重慶市基于水質監測和污染源解析,為市級河長當好參謀,出謀劃策,直擊要害,推動各流域區縣政府、區縣河長深化整治工作。
三是完善區域聯防聯控制度。重慶市與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政府簽定《關于建立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機制的協議》,建立橫向聯動、縱向銜接、定期會商、運轉高效的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開展跨省市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水質聯合監測、水質監測數據共享,初步形成跨省市水質監測數據協商機制。與貴州、湖南、湖北、陜西4省簽訂《共同預防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框架協議》,與四川省簽訂《長江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跨省界水質預警及應急聯動川渝合作協議》,深入開展區域環境聯合執法,強化區域環境風險防范,提高區域環境應急處置水平。
四是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出臺《重慶市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試行)》,全市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跨區縣的19條河流33個區縣全部簽訂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跨系統、跨部門整合資源推進流域治理工作的齊抓共管格局初步形成。永川區、璧山區、墊江縣等區縣探索建立區縣內跨鄉鎮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效調動流域上下游鎮街積極性,壓實鎮街水環境保護工作責任。
五是深化流域污染治理。工業污染方面,加強工業污水集中處理,累計建成94個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處理規模超過100萬噸/日。城鄉生活污染方面,累計建成城鄉污水處理設施2400余座,處理能力達530余萬噸/日,完善城鄉污水管網2萬余公里。面源污染方面,推進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深化水產養殖整治,完成江津長沖羅非魚養殖基地“退漁轉產”;推進冬水田試點工作,增強流域水源涵養能力。重點河流治理方面,創新約見約談、“駐點幫扶”和“一竿子插到底”現場督戰等工作模式,持續強化不達標重點河流綜合整治,在一線督戰指導、推動落實、解決難題。
“下一步,重慶市將嚴格實施環境準入,深化流域污染防治,深化流域一體化治理,加強環境風險防范。”余國東介紹說,重慶市將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管理制度,嚴控“兩高一資”和過剩產能行業,堅決禁止在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重化工、紡織、造紙等存在污染風險的工業項目,5公里范圍內新布局工業園區。同時,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深化兩地跨境流域治理,探索打破行政區劃障礙,推進一體化治理模式,實現兩地流域水生態環境共防、共治、共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