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弗萊農莊 把勞動教育搬上“云端”
走進農耕營地 之4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海淀區1500名小學生在線上參與了一堂農耕實踐課。這場位于“云端”的農耕課程中,孩子們眼前的屏幕畫面,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科研溫室、海淀區弗萊農莊高架草莓生產溫室以及海淀區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的草莓溫室之間來回切換,孩子們拿出從學校帶回農莊發放的農具秧苗,與家長一起,隨著直播同步種下了屬于自己的草莓苗。承辦本次直播的弗萊農莊,也是近日農業農村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推薦的首批農耕文化實踐營地之一。自今年9月起,這個線下的實踐營地,開始嘗試把今年原計劃在園區實地開展的海淀科協農業科普大講堂,搬到“云端”。秋去冬至,海淀區超過2萬名小學生通過一根網線和手中的農具素材,完成了孕育農作物的初體驗。
名稱:
北京市海淀區弗萊農莊
地點:
海淀區蘇家坨鎮柳林村
成立時間:
2011年
服務內容:
以家庭都市農園、企業專屬農場、果蔬配送、觀光采摘、農事科普教育等為主,并且是海淀區中小學學農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一根網線連接田間與少年
11月18日是個周五,弗萊農莊銷售部門的負責人郜盼盼臨時接到一個新任務,他需要在第二天一場面向海淀區10所學校1500名學生的直播課堂上,結合園區里的高架草莓做科普。
按照計劃,這一堂線上課的主會場設在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科研溫室,由來自科研單位的專家做主講,弗萊農莊的高架草莓生產溫室為分會場。同時,課堂還將連線海淀區農業農村局農技中心的草莓溫室,為孩子們展示草莓種植的不同技術和方式。作為分會場,這里需要直播的時間不長,但在當天下午正式直播前,郜盼盼還是要配合整體團隊預先完成彩排工作。
有必要為幾分鐘的鏡頭,專程參與彩排嗎?郜盼盼提到,目前每次觀看線上課堂的人數在一千至兩千人。而一兩千名學生背后,就是數以千計的家庭,弗萊農莊是承辦方,作為串聯起專家和學校學生的那“一根線”,工作人員不能缺席任何一個環節。今年9月開始,在田農作物隨著節氣溫度而減少,又因為疫情的原因,弗萊農莊開始嘗試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農耕文化教育,這或許并非疫情下的無奈之舉,這場嘗試讓云端的課堂或將成為可持續發展、有獨特優勢的智慧教育產品。事實上,一個季度以來,共計約2萬人次收看了課程直播,網線的另一端,連接的不只是科研單位,也會是海南火龍果基地、東北稻田。
孩子們的農耕教育很有必要
從蔬菜種植基地,拓展到登陸首批農耕文化實踐營地的推薦名單,弗萊農莊負責人王寧說,這大概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初期的很多農耕實踐是在線下進行的,這讓王寧有了更多與孩子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他曾經嘗試理解孩子們眼中的農業,“他們對農業是有一些概念的,但這個概念,僅僅停留在‘春種秋收’上,孩子們覺得春天扔下一顆種子,到秋天就能收獲果實。可具體該怎樣播種,怎樣收獲,怎樣被端上餐桌,孩子們沒有認知。也就是說,對于自然孕育生命的過程,他們并不了解。”
這也恰恰體現農耕教育的必要性。王寧記得,是在2019年起,農莊在海淀區都市農業的帶領下,聯合專家、教育家編寫出版了《學農實用手冊》,手冊面向四個年齡層次,向學生們解釋傳統農業的樣貌,以及未來農業的方向。
海淀區政協原主席彭興業在這本書的序言中提到的,農業科普教育是我國科普事業的重要環節,不僅關系到科教興國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也很大程度上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提供著人才基礎和儲備。
從大海中取一瓢水
除了手冊教輔的匯編,園區在500米的農耕文化長廊上,也做了翔實的農耕文化介紹。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書籍還是長廊內容都并非簡單的匯編,農業和教育領域專家都曾參與其中,素材的貢獻者,也不乏大家和知名學者。在今年下半年,線上課堂的不斷打磨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參與到了直播授課中。
為什么專家們愿意參與到農耕科普教育中?
胡寅飛覺得,專家們的初衷源于對農業領域的熱愛,“他們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能去了解農業,也更加希望把自己所學變成對孩子有益的知識。”胡寅飛說,專家學者們問得最多的話是:“你看我這堂課需要講什么、你需要我做什么?”
專家們對自己的領域太了解了,“他們是知識的大海,而對孩子們來說,一瓢水就夠了。”在胡寅飛看來,作為承辦方的自己和團隊在做的事情,就是當這么一個“從大海中取水的人”。
對于課程的精準需求都由胡寅飛的團隊來提出,“我們更多的起到整合資源、穿針引線的作用,把需求對接給專家。”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們會在聆聽過程中上完整堂課,“我們會把課程中講述的部分精簡到總時長的30%,大部分時間需要孩子們和家長一起配合完整種植實踐。”
胡寅飛強調,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課堂,實踐都是最重要的,也是占比重最多的一個環節,“這不是在做講座,而是希望成系列、連續為孩子們科普生命的孕育過程,進行勞動教育。”
很多時候,胡寅飛和團隊會把實踐的鏈條拉長,把一套課程分為多個階段,讓孩子們連續性地體驗農耕文化、感受這個過程。“我們在課上把植株小苗發給孩子們的時候,經常會說,‘這一刻,你就與這個小苗結緣了’、‘它的生命就托付給你了’,那么孩子們也會更加細心地照料這些作物,給予它們所需要的陽光、養分和水。多數時候,這需要家長與孩子們一同完成,這一刻,親子教育也會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體現,也就完成了‘家、教、社’聯合育人的過程。”
勞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
在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農耕文化營地的相關文件中曾提到,農耕文化實踐營地是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化的創新途徑。建設農耕文化實踐營地,有利于搭建少先隊員學習三農知識、傳承農耕文化、厚植三農情懷的平臺,有利于少先隊員積累農事勞動經驗、培養勞動精神、全面健康發展,對堅定少年兒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而對農耕文化營地的一線參與者而言,帶領孩子們進行農耕實踐還有更多意義。胡寅飛將其總結為三個層次,他說這第一層在于對青少年視野的拓寬,把知識變成能力,“農耕實踐課程的過程大概率需要動手完成,這個課程不是知識性的,但也需要孩子們運用知識去發揮他們的能動性。”第二層意義在于孩子們能在實踐中分析、思考、總結,養成對知識的思考、辯證的習慣。“而第三層,在我看來也是勞動教育最重要的一個層次。”胡寅飛說,在這一層,孩子們的素養會伴隨農耕實踐得到提升,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生活習慣。這一刻,“汗滴禾下土”能被真實地感知,“粒粒皆辛苦”會成為孩子們真切的體會。
另一方面,如現實里的農業一樣,孩子們每一次自己種下的農作物,不一定都會成功,就像直播教孩子們種草莓,尋常情況下,對于許多經驗并不豐富的農業種植者來說,草莓的種植失敗率其實是很高的。“但‘失敗’本身也是值得去接受的一種教育。”
胡寅飛覺得,農耕體驗是勞動教育的一種,而勞動教育本身也是生命教育。“我們經常說,生命教育的核心、最終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讓大家學會好好生活。我們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包括農作物在內,生命孕育的來之不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