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新聞

      中國農業博物館 看見鄉愁和未來現代化農業

      發布時間:2022-11-21 08:43:00來源: 新京報

        走進農耕營地 之1

        米黃色墻體、墨綠色攢尖式屋頂的建筑群旁,銀杏葉密密地落在墻根和路側。中西合璧風格的園林里,典雅、靜謐。令人難以想到的是,精美的建筑里面,陳列著鐮刀、鐵犁、石磙、簸箕等傳統農具。

        朝陽區東三環北路,坐落著中國農業博物館,它保存了14萬余件農業相關藏品,是全國收藏傳統農具范圍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全的機構。近日,中國農業博物館等60個單位入選全國第一批農耕文化實踐營地名單。

        “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歷史節點上,我們發現傳統農耕文化仍是很有魅力的,它滋養著今天的農業進步,并給當代人以信心和啟發,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歷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強說。

        名稱:

        全國農業展覽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地點:

        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

        成立時間:

        195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全國農業展覽館;1983年,國務院批準在全國農業展覽館基礎上籌辦中國農業博物館

        服務內容:

        中國農業博物館藏品涵蓋人文和自然兩個領域,目前總量14萬余件,并開展科普教育宣傳活動

        農業博物館里濃縮數千年農業歷史

        靜謐的櫥窗里,兩頭逼真的牛模型,中間橫抬一杠,杠后接續直轅犁,一個農夫形象的人偶在后面牽著牛繩。“這組模型展現的是漢代的‘二牛抬杠’。在兩千年前,中國人就掌握了成熟的牛耕技術。”唐志強介紹。

        博物館里以草葉為裙的遠古人類模型,濃縮了在農業出現之前,人類依靠漁獵和采集,在地球上生活了200多萬年的光陰。直到一萬余年前,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吃上了人工馴化的谷子和稻米。

        “種植水稻是中華農耕文化開始形成的標志。糧食產量不斷提高,我們這個民族才得以代代繁衍不息,并走向壯大。”唐志強慢慢走過展柜,向記者講述,“戰國時代,鐵制農具、牛耕、選種、施肥、灌溉等先進農業技術的出現與發展,使得中國傳統農業經濟有了巨大的飛躍,并跨入世界領先國家行列。這種領先地位,經歷漢唐、跨越宋元,直至明清。”

        今年57歲的唐志強,在博物館已經工作了35年。對博物館里的精藏展品,他如數家珍。但最近這些日子,他最常看的展品卻是5號館進門右手處墻上新掛著的八張圖表。八張圖表是八張柱形圖,呈現了從2012年到2021年國內三農多項指標的變化情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持續增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定提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強勁增長,肉類、牛奶、禽蛋、水產品等穩定供給,糧食產量邁上新臺階,棉花、油料、糖料穩定供給。

        他告訴記者,博物館里濃縮了上千年的農業歷史,每次把這些歷史載體從頭到尾走一遍,都會由衷體會到中國農業在這十年取得的成就有多了不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們更需要繼續探尋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精華部分,因為這對今天中國的鄉村邁向全面振興意義重大。”

        “在傳統中面向未來”

        1987年7月,23歲的胡澤學,坐了20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從湖北武漢到達北京。一路上,他見到了從長江流域到黃河流域的農田風貌,火車呼嘯著駛過了水稻田、玉米地。

        “幾千年的光陰里,中國農民的勞作狀態一直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古代社會,農具一直發展,但總體看形態變化緩慢。”如今已是中國農業博物館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員的胡澤學說道。

        農具展廳里,一件件農具按照歷史線性時間擺好。數千年時間,農具材質由木石發展為青銅,進而發展為鐵制,農具功能由原始的掘挖、脫粒發展為集整地、播種、中耕、灌溉、收獲、加工為一體,但始終是木柄和鐵器的結合,需要繁重的人力投入。

        胡澤學認為,一個國家的農具進步,背后有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與遷移、農業政策與環境條件改善、對外開放水平提高等諸多力量的推動。“這十年,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在消費者對農產品多樣化、高品質化需求的拉動和科技進步的推動下,‘設施農業’‘藍色農業’及其相應技術、裝備與設施獲得高速發展。”他說。

        11月18日,5號館正在舉辦“三農這十年——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展”,展廳里擺放著許多智能機械設備。一臺飲水機大小的黑色小車,吸引了參觀人員的注意。講解員朱一鳴介紹,這是主要用于溫室大棚內植保作業的設施植保機器人,具備自動行駛、避障和智能施藥等功能,可以實現全程無人化作業。

        上方展牌上的紅底白字介紹:我國已成為世界農機生產大國,能夠生產14個大類50個小類4000多種農機產品,2021年農機裝備總量超過2億臺套;2021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2.03%,三大主糧基本實現機械化。“每件農具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這里有承載人們鄉愁的傳統農具,也有代表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智能設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國農業博物館不僅是民族記憶的保護者,我們更是在傳統中面向未來。”胡澤學說。

        中國農業博物館館長李迎賓:

        打造高水平農耕文化營地

        新京報:中國農業博物館藏品、陳列情況如何?

        李迎賓:中國農業博物館目前藏品總量14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4450件,包括一級文物213件,二級文物611件,三級文物1676件。基本陳列有《中華農業文明陳列》,專題陳列包括《中國傳統農具陳列》《中國土壤標本陳列》《彩陶文物陳列》和《農業科普館》。

        近年來,中國農業博物館還策劃推出多個具有原創性的重要大型臨時展覽,包括“建黨以來農村政策回顧展”“中華農耕文化展”“中國農業科技十年發展成就展”“中國農民藝術節”“二十四節氣專題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中國桑蠶絲綢文化展”“賈文忠全形拓藝術展”“百年偉業 三農華章——農業農村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三農這十年——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展”等大型臨時展覽。

        新京報:文化交流活動怎樣?

        李迎賓: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2021年中國農業博物館仍然接待觀眾約33.8萬人,日接待1000多人。近年來,中國農業博物館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宣傳活動,開發了“農業與生活”“二十四節氣文化”“節日民俗”“小小農藝師”“趣味大自然”5大系列、50余項精品農博課程。逐步形成了“授課+動手”“參觀+體驗”的活動模式;同時,圍繞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每年在重要節日、節氣,都會開展適宜少年兒童特點的科普體驗活動,如以“紅紅火火鬧元宵”“粽說端午”“月明中秋話團圓”“相約冬至”等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好評。

        新京報:中國農業博物館將如何建設農耕文化實踐營地?

        李迎賓:未來,中國農業博物館將繼續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努力打造高水平農耕文化實踐營地,更好地為青少年校外教育實踐服務。我們將推進基礎展陳改造提升工作,創新展陳方式,豐富展陳內容,全方位展現輝煌燦爛的中華農耕文明和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成就;進一步創新科普教育活動內容和形式,加強科普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建設;推進“博物館+互聯網”建設思路,讓更多的展覽和藏品在線上呈現,方便更多公眾參觀;提升館區園林氣質,突出農耕文化特色,為觀眾營造良好舒適的參觀氛圍。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老少配xxxxx| 中国speakingathome宾馆学生| 精品三级内地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影院|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浪潮AV色综合久久天堂|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七次郎成人免费线路视频| 激情偷乱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档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猛少妇色xxxxx| 又大又硬又黄的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10000|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男人用嘴添女人下身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一本大道一卡2卡三卡4卡麻豆 |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欧美亚洲精品suv| 国产三级无码内射在线看| www.怡红院| 欧美xxxx做受欧美| 国产aⅴ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www| 国产视频精品久久| sao虎新版高清视频在线网址|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 二女一男女3p完整版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 久青草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叼嘿久久精品久久|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无翼乌邪恶工番口番邪恶|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有限公司 |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