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一家親 共唱幸福曲——廣西互嵌式社區團結各族群眾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瑾雯 周仕興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漢時
又是一年三月天,陽光透過薄霧,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區江南街道二橋西社區的每個角落。老人們在長椅上悠然自得地聊天,孩子們在游樂設施上盡情玩耍,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廣西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各族兒女“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飲一江水、同建一家園”。作為基層自治的基本單元,社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空間,是對一個地方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最直接的紐帶。近年來,廣西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優化服務、豐富活動、增強功能,促進各族居民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打造共享社區 在空間上“嵌入”
上午9時許,南寧市良慶區良慶鎮蟠龍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室逐漸熱鬧起來——“蟠點時光”公益課堂區域,社區居民正練習著書法;舞蹈室內,社區阿姨們隨音樂翩翩起舞;藝術共享空間里,熱愛唱歌的居民一展歌喉……
“社區平時會組織很多有趣的活動,為豐富我們退休老人的生活,還組建了‘友鄰幫幫群’,幫助大家解決問題。”社區退休居民毛小群告訴記者。
蟠龍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混合型社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社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各族群眾在這里一起生活,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這里相互交融、異彩紛呈。
“每隔半個月,就會有工作人員上門為我打掃衛生、剪指甲、理頭發……他們要是有事耽擱,遲一兩天才來,我就非常想念他們。”87歲的老人黃天秀說。
為滿足“一老一小”的多元需求,近年來,蟠龍社區以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核心,打造滿足各族群眾全齡、全時、全民服務需求的社區黨建綜合體,組建專屬小區“友鄰幫幫群”,將“主動上門”服務理念和社區主陣地作用相融合。
“切實辦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實事和公共事務,架起一座民族團結進步的‘連心橋’,各族居民團結奮斗在一起,幸福生活在一起,形成‘鄰里一家親,都是一家人’的良好局面,不斷鞏固提升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六共’社會條件和社會環境,是我們始終的遵循。”良慶區良慶鎮黨委書記姚毅說。
打造共富社區 在生活上“嵌入”
距蟠龍社區10余公里的西鄉塘區衡陽街道中華中路社區,也是一個多民族融居的社區,居民涵蓋壯、漢、維吾爾、回、苗、瑤、水、京等19個民族。
“社區是我們的靠山。”來自新疆的克尤木·阿布力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謝謝大姐和各族兄弟的幫助,我有了自己的固定門店,現在主要賣新疆燒烤等特色美食,每個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今年社區還幫我聯系了附近的學校,讓小孩從新疆來到南寧讀書,我們一家四口得以團聚并定居南寧。”
克尤木·阿布力孜口中的“謝大姐”叫謝華娟,是中華中路社區原書記,她帶領社區創立了“民族情深黨旗紅”黨建品牌,努力為少數民族群眾辦實事,創新建立“候鳥港灣”“社校聯盟”等黨建平臺,整合資源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社區嵌入式服務,嵌入的不僅是設施和功能,更是為群眾勾勒出的美好生活圖景。”謝華娟說,“我們用心用情讓各民族流動人口高興來、留得住、有發展、過得好,讓社區成為他們溫暖的家!”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南站社區是廣西易地搬遷第三大集中安置點,共安置搬遷群眾4606戶兩萬余人,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人口占94.52%。社區積極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大家與鄰為親、與鄰為善、與鄰同樂。
“既‘授魚’又‘授漁’。”南站社區第一書記粟斌告訴記者,社區采取“轉移就業+萬畝茶園、生態產業園、生態工業園+微車間、微田園、微市場+公益崗位開發的‘1+3+3+1’后續扶持模式”,讓搬遷群眾走出了一條“安置即安家、安家即安心”的幸福路。
打造共樂社區 在情感上“嵌入”
“那天你問我,幸福是什么……我想悄悄告訴你,幸福是首歌。”這是在蟠龍社區廣為傳唱的民歌《幸福嘹嘹啰》,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真實寫照。“好日子天天歌里過”已成為社區各族群眾的生活常態。
平日里,蟠龍社區積極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蟠’點周末家庭日”“‘蟠’點時光民族公益課堂”等特色項目,邀請非遺傳承人到社區開展“科學知識大家學”“中華樂曲大家唱”“民族歌舞大家跳”等活動,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在體驗文化多樣性中促進文化繁榮與發展。
“生活在蟠龍社區,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如同大家庭般溫暖和諧。”70歲的社區居民劉路明感慨地說。
“我們結合轄區多民族‘嵌入式’居住和企業眾多的特點,創新工作機制,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營造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濃厚氛圍。”蟠龍社區黨委副書記許玉君說。
“社區承載著人們對和諧人際關系的美好期望。”謝華娟介紹,中華中路社區在民族團結巷“民族之家”揭牌成立廣西首個石榴籽民族團結進步聯合調解中心及巡回法庭,把糾紛解決在各族群眾家門口。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持續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全區已建成‘民族之家’和‘服務中心’3000余個,讓各族群眾留得下、融得進、過得好。”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宗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廣西超163萬個家庭由兩個以上民族組成,多民族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成為常態,織就了各族人民長期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美麗“壯錦”。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