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小車站緣何能變大樞紐
【光明時評】
作者:屈旌(媒體評論員)
湖北省大冶市的羅家橋火車站已有20多年歷史,是武九鐵路大冶附屬線上的一個四等鐵路“小”站,小到連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曾經貨運收入長期為零。乘著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東風,羅家橋站近些年業務量猛增,逐漸成為年接發量超370萬噸的鄂東地區貨運樞紐。
小站的改頭換面、破繭蝶變,得益于臨近地市一座新型深水良港黃石新港的迅速崛起。地處得天獨厚的“黃金水道”,黃石新港成為長江中游少有的深水良港,截至2023年12月31日,黃石新港貨物吞吐量8338.5萬噸,首次突破8000萬噸,創歷史新高。黃石新港是交通運輸部“鐵水公聯運示范工程”,通江達海,連接內陸,港口物流園一體化,優勢明顯,近年來正努力打造長江水鐵聯運樞紐,這也為羅家橋這個鐵路四等貨運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貨源。
要打造聯運樞紐,港口自然離不開鐵路,湖北黃石的重要地方貨運鐵路線山南鐵路,本就承擔著當地西塞山電廠、新冶鋼的運輸需求,如今又連接了黃石新港,這一線路接入國鐵干線的交會點,就是小小的羅家橋站。如今,來自全球的貨物,無論是煤炭、礦石、鋼鐵還是糧食,乘著輪船,從黃石新港上岸后,就會搭乘鐵水聯運班列,從羅家橋站出發,去往國內、國外所有需要它們的地方,這也讓小站很快名聲遠揚,成為很多企業迫切想要合作的熱門貨運中轉站。
羅家橋站從閑到忙,并沒有經歷太長的適應期。面對突如其來的機遇,小站沒有自亂手腳,而是想辦法降成本,提效率,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鐵路武漢局武昌車務段主動協調,積極作為,綜合成本、時效,精心設計物流接續方案,滿足多樣化的運輸需求。車站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清點裝卸貨物,接車送車,列車編組,編排發車進度,忙中有序,兢兢業業,為水鐵聯運國際物流新通道的暢通保駕護航。
一座小站的巨變,映照著鐵路貨運的飛速發展,也蘊含著建立便捷高效的運輸網絡,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蓬勃希望。火車是工業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伴隨我們成長的情懷與回憶。從中國無數個小站開出的火車,穿越山川和湖海,連通城市和鄉村,連接生產和消費。現在從羅家港站發出的貨物運往大江南北,甚至遠至大洋彼岸。火車轟鳴,汽笛嘹亮,將五湖四海豐富的資源帶到湖北,再將湖北制造便捷地運往全球。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7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