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力突破,跑出發展“加速度”——山東省菏澤市持續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馮帆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新振 王亮 張嘯
冬日,陽光灑落在山東省菏澤市現代醫藥港健康科技產業園,這里塔吊林立、機器轟鳴,車輛往返穿梭、作業忙碌,泰祐藥業等項目施工建設如火如荼?!拔覀儗腊奄|量關,加快施工進度,盡早完成交付?!碧┑v藥業技術部經理孟強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近年來,菏澤市增強改革韌性、激活內生動力,堅定不移推進“四個突破”,跑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度”,找準了一條錯位發展、差異競爭的創新趕超新路徑,成為山東省發展速度最快、綜合實力提升最明顯的地市之一。
1.特色產業蝶變躍升
菏澤市種植牡丹歷史悠久,始于隋,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譽。牡丹,是菏澤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也是菏澤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產業。
菏澤堯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牡丹籽油軟膠囊,獲得國內首個該類保健品產品注冊證書;康普深耕牡丹籽油的制取技術,成功研發出“醫美級”牡丹籽油,并承擔山東省牡丹籽油高質開發示范項目;瑞璞公司專攻“彩色油用牡丹”“鮮切花牡丹”,兩項技術實現新突破……
近年來,菏澤市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著力推動牡丹“鏈”上生長,實現美麗蝶變。
花可賞、根入藥、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在菏澤,牡丹早已跳出單一觀賞用途,牡丹產業從種植、種苗、切花、觀賞,向醫藥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營養保健、畜牧養殖、工藝美術、旅游觀光、食用菌、新型材料九大領域不斷延伸,形成全產業融合發展的完整鏈條。
中國牡丹芍藥學會副秘書長龐志勇告訴記者,目前,菏澤市牡丹區牡丹產業帶動5萬余名村民從事牡丹苗木、溫室牡丹、牡丹深加工等相關產業,牡丹成為當地的“產業花”“富民花”。
“每年8月下旬到次年1月,是牡丹種苗的出口旺季。在菏澤,有7家出口牡丹種苗的企業,經營的牡丹主要出口到荷蘭、俄羅斯、德國、意大利等國家,涉及九大色系100多個品種?,F在,菏澤牡丹種苗占據全國出口牡丹種苗的85%?!睖氐禄羲固兀ê蕽桑﹫@藝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奇說。
除了牡丹種苗,各種以牡丹為原料的產品也“飄香世界”。在龍池牡丹實業有限公司展廳內,牡丹籽油、牡丹面膜、牡丹糕點、牡丹化妝品、牡丹洗化品等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如今,菏澤市培育了16家牡丹深加工企業,設立20家科研機構,開發出260多種產品,推動牡丹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目前,菏澤牡丹產業總產值已超過百億元。
菏澤市搶抓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和新一輪“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等機遇,加快轉換產業賽道,不斷推動特色產業拔節生長,全面激發發展活力、創新能力和內生動力,著力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
2.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
“舊電池廢棄處理,一方面會造成環境污染,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就是回收廢電池,進行重新利用。”龍蟠科技山東產業園行政經理李樹昌介紹,產業園落戶菏澤市鄄城縣后,多個項目陸續簽約落地。其中,2.5萬噸美多鋰電池回收項目投產后,將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單體鋰電池回收項目,鋰回收率高達92%,鎳鈷回收率高達99.5%。該項目投資6.7億元,從2022年9月開工建設,項目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35億元。
新能源新材料是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動能的重要領域。菏澤市立足新發展理念,緊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超前布局新興產業,圍繞鋰電池材料生產、回收利用,著力打造百億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
從2021年40萬噸的可蘭素項目率先落地,到10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15萬噸鋰電池電解液等7個項目共同布局,通過集群發展、鏈式培育,從最初投資3億多元的單體項目,衍生成為計劃投資超137億元、占地近1300畝的科技產業園區……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個、從項目到鏈條,不到3年時間,菏澤市實現了在新能源產業的超前布局,搶占了技術制高點。
這與菏澤市和鄄城縣優良的營商環境是分不開的。在可蘭素項目簽約落地后,鄄城縣就成立了龍蟠科技服務專班,由縣級領導牽頭包保駐點,有關責任單位全力靠上,幫助企業辦理注冊、環評、能評、安評等相關手續。另外,當地還為企業配套建設廠房等,保障項目以最快速度投產達效。
“當地還專門為我們配備了‘企業秘書’,長駐園區,為我們提供24小時貼身服務,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饼報纯萍忌綎|產業園總經理呂從江說。
如今,菏澤市深入推進工業強市戰略,聚焦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以赴抓謀劃、強招引、促落地、優服務,不斷加快壯大新能源優勢產業,提升新能源產業競爭力。
市場經營主體是經濟運行的“細胞”。一般而言,一個城市市場經營主體數量越多,這個城市的經濟就越活躍、越發達。據相關數據統計,近5年,有6595家省外企業遷入山東,其中1130家省外企業遷入菏澤市,遷入數量位居山東省16地市第1位。越來越多的外地企業為何青睞菏澤?
“優良的營商環境是增強優質項目落地的重要‘磁吸力’?!痹趨螐慕磥?,從項目建設到落地發展過程中,政府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詢問困難、解決問題,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良好的營商環境,堅定了企業投資的信心和決心。
3.黃河灘展開新畫卷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曾是黃河灘區群眾艱苦生活的寫照。
“以前的家是年年淹、年年建、年年換,在我記憶中,我們家就蓋了八次房,從小就盼望著能有一個安穩的家?!焙蕽墒袞|明縣長興集鄉竹林新村74歲的農民畫家毛吉志從小生活在黃河岸邊,養成了通過畫筆將所見場景記錄下來的習慣。
過去,他的畫筆下多是灘區群眾飽受黃河水患的場景。2021年,歷時五年、投資150億元的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灘區群眾喜遷新居,圓了期盼多年的安居夢。如今,毛吉志用一幅幅畫繪出了灘區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新生活。
“現在,村里路寬了,村莊也美了,還有廣場讓大家放松娛樂?!焙蕽墒雄渤强h舊城鎮西劉樓村村民吳梨娟說。
鄄城縣舊城鎮是典型的灘區鄉鎮,自遷建后堅持以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創建為抓手,通過“聯村共建、統籌規劃、示范帶動”的方式,由點向片、擴片成面,推動示范片區內多元素融合、多產業發展,一幅“鄉土味、古鄄韻、黃河風”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我們探索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新模式,流轉土地5000余畝,發展規模種植產業,畝均增收2000余元,帶動村集體增收50萬元。”舊城鎮黨委副書記、舊城鎮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黨委書記朱伯達介紹,截至2023年12月,片區內六合新村、葵堌堆村、西劉樓村等10個村集體收入均超過10萬元,其中4個村集體收入超過100萬元;片區建立鏈條式管理機制和“八步工作法”,實行結對幫扶政策,推動各村整體提升、融合發展,支起鄉村振興的“頂梁柱”。
為壯大鄉村振興“主力軍”,舊城鎮大力發展“歸雁經濟”,招引20余名青年人才創辦文旅、電商、服裝、地毯、工藝品加工等產業項目23個,帶動周邊15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實現新增利稅300余萬元。
“我家孩子小,不方便外出務工,之前找不到地方掙錢,現在每天不用出村就能到車間上班,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啥都不耽誤,家里生活條件改善了不少。”六合新村村民周建梅說。
如今的菏澤,在經濟社會發展多項重點指標中增速居山東省第一,經濟運行持續向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三產協同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新舊動能加快轉換,高質量發展的底氣越來越充足。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9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