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綠色旅游 添彩美麗中國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發展綠色旅游。”
綠色旅游因具備親近自然、融合性強等特點,受到市民游客青睞。近年來,各地將踐行“兩山”理念融入旅游發展全過程,積極培育豐富的綠色旅游產品體系,讓綠色旅游理念深入人心。
踐行綠色理念 倡導文明健康
時值隆冬,浙江省安吉縣余村依舊綠意盎然。村口處矗立的巨大石碑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個大字熠熠生輝,來往游客爭相拍照打卡。
20多年前,余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礦山村。經過多年發展,全村實現綠色發展,特別是休閑產業逐漸壯大,鄉村旅游日益紅火,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的轉型。
自2016年起,海南省三亞市以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和低碳發展試點城市為總目標,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逐步走出一條符合三亞實際、具有熱帶濱海島嶼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實施過程中,三亞始終把資源和環保放在首位,避免對旅游主景區或核心保護區集中式過度開發和破壞性開發。
“綠色旅游是倡導將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的旅游發展模式,強調旅游資源的綠色化開發、旅游項目的節能環保以及交通的綠色低碳。”北京聯合大學旅游規劃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張金山說。
推廣“小份菜”、踐行“光盤行動”、電子合同中加入“文明旅游我先行”相關內容……近年來,旅游業界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近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導下,中國飯店協會、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關于住宿業減少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的倡議,引導住宿業參與塑料污染治理。
創新產品供給 滿足大眾需求
走進美麗鄉村,親近自然山水、獲得身心愉悅;走進山地峽谷,體驗徒步旅行;約三五好友,走進郊野公園,搭一頂帳篷,感受露營的悠閑愜意……各地聚焦綠色旅游發展,持續豐富特色旅游產品供給。
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地處大興安嶺西南山麓中段,植物資源豐富,境內有亞洲較大的樟子松林帶。阿爾山市大自然旅行社依托特色資源,推出了蒙小松森林藝術研學課堂。“課堂旨在讓孩子們親近自然、了解植物,樹立愛護森林、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理念。”該旅行社總經理付麗紅介紹,研學期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出一幅幅松果畫。
位于福建省漳平市的岳山嘉茗茶莊園文旅民宿距離市中心60余公里,這里獨特的茶園風光和豐富多彩的茶文化體驗活動備受游客青睞。民宿主理人陳耘嘉說:“我們圍繞生態茶園推出了茶皂制作、點茶、采茶、茶染等體驗活動,讓游客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鹽城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鹽城圍繞綠色發展,推動中華麋鹿園、條子泥、黃海森林公園等特色生態景點串珠成鏈,推出觀鳥、趕海、康養等特色產品,積極探索濕地旅游、濱海旅游的新模式、新路徑。
中國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員熊娜說,旅游企事業單位、景區景點、鄉村旅游點應主動作為,推動綠色旅游消費場景創新。旅游行業協會、旅游企業、平臺企業、金融機構等,可共同發起綠色旅游消費行動計劃,營造綠色旅游消費良好風尚。
加大政策支持 提升發展質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旅游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成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了相關政策,推動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相得益彰,進一步釋放綠色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綠色發展。
《“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科學利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牢牢守住生態底線,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國內旅游提升計劃(2023—2025年)》提出,“發展綠色旅游,推動出臺推進綠色旅游發展的政策措施。”
與此同時,各地積極行動,強化制度設計,合力推動綠色旅游發展。
黑龍江省生態類型多樣,自然景觀獨特,去年,該省印發《黑龍江省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有機結合,支持綠色旅游發展模式創新”,并提出了“打造全國綠色旅游引領地、樣板地”的目標。
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貴州著力做好綠色旅游發展的頂層設計,全省9個市(州)把綠色融入旅游發展的各個方面,強化綠色旅游資源保護利用,打造了以避暑養生、休閑度假、花海觀光等為代表的旅游產品體系,持續抓好綠色旅游品牌創建工作。
“福建緊緊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整合全省文旅資源,積極建設綠色休閑生態旅游帶,提出打造‘七沿’景道(即沿濱海風景道、沿武夷山國家森林風景道、沿戴云山森林風景道等)藍圖,還組織開展綠色旅游培訓班,持續推動福建綠色旅游發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介紹。
“發展綠色旅游,將對各地旅游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也將成為旅游目的地建設的重要維度。”張金山認為,旅游業是典型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綠色旅游,既有利于兼顧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保護,也體現著旅游業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本報記者 黃高原 李金枝 邰子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