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型企業”聚力種業創新升級
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國家農作物種業陣型企業219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種子銷售占全國比重超過五分之一;畜禽種業陣型企業自主研發資金超23億元,重要畜禽國產品種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圣澤901等3個白羽肉雞成功研發,徹底打破國外對白羽肉雞的種源壟斷。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謝焱表示,中央種業振興行動實施兩年多以來,種業企業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供種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為高質量推進種業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1年,種業振興行動對種業企業扶優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重點龍頭企業,發展一批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專業化服務能力強的特色企業和平臺型企業。
“目前‘陣型企業’這個詞已被業內和社會廣泛認同,并作為重點對象予以支持。隆平高科、寧波微萌、華智生物等領軍企業、特色企業、專業化平臺企業加速發展,集群效應初步顯現。”謝焱介紹,國家種業陣型企業是振興種業的骨干力量,根據科研能力、資產實力、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農業農村部從全國3萬余家種業企業中遴選出270家陣型企業,已初步構建起國家種業企業陣型。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趙玉林看來,強化種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提升種業發展效能的關鍵一招,要通過與企業開展聯合研究、技術攻關、品種和產品創制以及成果集成轉化等,支持重點優勢企業做優做強。
近年來,種業企業在育種創新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一方面,科研投入持續增長,去年農作物種業企業研發總投入達65億元,比2020年提高17%。另一方面,基因編輯、單倍體育種、全基因組選擇等高新技術在企業中加速應用,商業化育種體系得到完善。此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2022年,農作物種業企業國家審定品種占比達73%,申請新品種權占比達56%。
“搭建自主及聯合創新平臺是種業企業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動機’。”先正達集團中國創新與戰略部部長劉長峰告訴記者,科研團隊以自主創新、聯合創新以及科企合作為三大抓手,突破優異資源創制和關鍵技術開發“卡點”,貫通科企融合創新及產業化“斷點”,激發良種良法增產提效“亮點”,加速技術研發與育種創新。
趙玉林分析,進一步深化科企融合要堅持問題導向、市場導向,以是否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是否實現大面積推廣應用、是否提升企業研發能力、是否提高成果轉化水平為評判標準,面向種業企業開放種質資源、育種平臺、數據信息、知識產權、科技人才和創新空間等,優化種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為企業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創新環境與營商環境,有賴于各地區各部門圍繞種業全產業鏈,從資源普查鑒定、育種攻關、基地建設、市場監管、金融服務等全方位、全鏈條、系統性謀劃扶持工作。
一系列助企措施正在各地推行。如江蘇安排3.78億元支持種業企業承擔“揭榜掛帥”項目;四川、河南等14個省(市)組建種業集團,探索培育本地乃至全國的種業領軍企業;安徽省組建“省中小微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組織818家種企入駐。“種業高質量發展應遵循育種創新規律和產業發展特征,要集聚長期性和全局性,探索推行長期穩定的支持政策,深度激發種企創新活力。”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廖紀坤說。
眼下,種業振興行動即將步入由“三年打基礎”轉入“五年見成效”的新階段。謝焱表示,要從加強跟蹤評價、加強指導培育、適時調整優化、深化部省協同四方面入手,以陣型企業培育為重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培育種業振興的骨干力量。(本報記者 紀文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