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3-03-21 10:16: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李立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

        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以自身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服務和促進社會發展,實踐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關鍵環節。高等教育強國既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強大和現代化,更是以高等教育的強大助力國家的現代化和強國建設。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就是要在二者的互動中,探索形成適合中國歷史與國情,具有中國特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能夠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典范和提供全新選擇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高等教育體系。

        以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賦能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面的現代化,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修修補補,而是全面超越,在邏輯、理念、模式、話語上實現全方位轉換,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現代化理論范式發展上具有重大變革性、標志性意義,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從內涵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

        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要實現這樣宏偉的目標,需要對國家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與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作出準確判斷,尤其需要對高等教育強國目標模式作出戰略選擇,尋求通過教育開發人才人力資源和推動創新發展的具體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極具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科技自立自強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教育支撐人才,人才支撐創新,創新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提升。

        高等教育既是人才的搖籃和創新的基礎,也是教育培養成效的最終體現。因此高等教育應該成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最佳結合點,在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戰略部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價值。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在統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來認識和理解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的深刻內涵,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中明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使命與責任。

        以改革創新助推高等教育系統轉型與功能再造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正處于加速調整期,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實現發展模式的創新與轉型,即從規模速度等要素性增長轉向內涵驅動的整體性發展,從高等教育體系自身成長轉向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從模仿跟蹤發展到主動創新發展,從而實現高等教育的系統轉型與功能再造。

        當前,亟須通過評價機制、資源配置方式與治理模式改革,構建與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切實承擔起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職責,讓高等教育成為推動科技進步與實現創新驅動的生力軍,成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者、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助推者、滿足人民群眾更好教育需求的引領者。

        從學術主體到創新主體,讓高等教育成為推動科技進步與實現創新驅動的先行者。當今社會,高等教育的角色與地位已由社會邊緣進入社會中心,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成為“社會服務站”進而發展為“發動機”。近現代以來的世界科技中心、人才中心、創新高地和產業變革的形成,都與高等教育現代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從歷史發展的進程看,16世紀以來,全球先后形成了5個世界科學中心,分別是16世紀的意大利、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的英國、18世紀的法國、19世紀的德國和20世紀的美國。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成為高等教育中心與科學中心的時間大致是重疊的。面對東西方博弈力度顯著上升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成為決定“國運”變化的“勝負手”。就當前來看,我國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創新能力不足,基礎研究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缺少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大學要主動服務國家的創新戰略,承擔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任務。

        明確創新的目標與方向。高等教育要堅持“四個面向”,高校要加強有組織科研,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貢獻力量;還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在基礎學科人才、卓越工程師和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上取得突破。

        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原始創新。高校要積極擁抱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與挑戰,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與企業、社會等創新主體的整體協同和有效銜接,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產需結合、協同創新”的策略,加強跨區域、跨部門、跨學科整合創新資源,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擴大國際科技與人文交流合作,吸收借鑒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提升高等教育整體創新能力。

        從被動適應到主動融入,讓高等教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者。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高等教育總是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解決重大科學、技術與社會難題不斷突破人類知識的邊界,通過與產業、市場、社會的良性互動和協同發展持續提升辦學水平,通過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當前,高等教育要由被動適應,轉變為主動融入并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校要遵循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規律,主動進入區域經濟產業鏈,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征,完善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和類型,以區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優勢學科集群,推動自身體系及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相契合,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雙一流”建設高校還應當結合國家戰略、國家主體功能區定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規劃,調結構、搭平臺、創載體、建機制,在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辦學目標。

        從有限互動到高效聯動,讓高等教育成為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助推者。隨著經濟發展格局的演變,新興一、二線城市創新型產業集群對區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類型、層次、結構和質量提出了新的需求,區域高等教育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協同效應愈發顯著。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來臨,要求教育服務供給更加多樣化個性化,高等教育體系建構與布局結構更加科學合理。

        健全體系。高校應以經濟社會發展、行業發展、職業要求為依據,以實現人才培養體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體系功能的多樣化為目標,構建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相符合的高等教育體系,避免稀缺人才資源、物力資源無序競爭和嚴重浪費。

        優化結構。高校應構建學科專業調整與畢業生就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資源配置和經費投入聯動機制,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提高專業與職業的對口率和匹配度。與此同時,還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產業調整、就業崗位變化等情況,健全專業預警機制,建立健全“獎優退劣”的評價機制。

        提高質量。高校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現代化人才培養結構和體系,以經濟社會發展、行業發展、職業要求為依據,以市場與社會需求為導向,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從自身發展到體系完善,使高等教育成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引領者。隨著現代化發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發展面臨著深刻轉型,亟待建立全面、多樣、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凸顯高等教育在提升全民素質、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功能,特別是在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體系是由高等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要圍繞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包括優質均衡的基礎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技能型社會教育體系、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等方面,完善高等教育體系的結構與功能。

        圍繞需求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同質化”走向“多樣化”“異質化”。須明晰不同類型高等教育的職責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探索構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體系,以適應普職融通的發展趨勢,適應各類群體的學校后教育和學校后學習的需要,適應繼續教育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需求。

        構建開放式的教育體系,搭建起多元便捷的高等教育“立交橋”。可以探索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全國性的“學分銀行”,打通各類教育機構、行業部門學分互認通道,完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轉換、兌換制度,為每位學習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著力推進高校共建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等,架設好聯通高校有效供給與居民教育需要之間的橋梁。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色私人影院永久入口|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 绿茶可约可空降直播软件|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yellow中文字幕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2021| 99RE66在线观看精品免费|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porn| 又黄又骚的网站| 高清色本在线www| 国产精品线在线精品| yy4080李崇端60集视频| 日本在线观看a|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污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十分钟免费视频高清完整版www| 黄页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www日韩精品|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么公又大又硬又粗又爽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按摩女| 韩国免费高清一级毛片性色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高清|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春色校园小说| 波多野结衣巨女教师6| 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 老司机深夜网站| 国产免费怕怕免费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