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發力培育種業“中國芯”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近年來,我國在種業鏈條上圍繞基礎研究、品種選育、良種推廣等各個環節持續發力,現代種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目前,我國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品種對單產的貢獻率超過45%。一粒粒良種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發芽,有力保證了14億多中國人“每天到點開飯”,而且能越吃越好。
應當看到,我國種業結構性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品種競爭力也不夠強,還存在育種體系不完善、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不足、滿足產業發展現實需求的重大突破新品種不多等問題。更何況相比其他行業,吃飯問題很難承受某些超預期的沖擊。我國要從種業大國邁向種業強國,就須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眉毛胡子一把抓,向來不可取。全面摸清種質資源家底,開展種質資源全面普查保護,建設國際一流的國家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庫,這類打基礎的工作正在有序開展。比如,農業農村部近日組織對湖南、江蘇、廣西、湖北、海南、重慶等第一批6省(區、市)的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進行驗收。6省份通過驗收,收集到白馬牙玉米、地靈紅糯等一批優異、珍稀、特色資源。
有了種子只是開始,種下之后才能守候希望。筆者去年走訪呼和浩特的蒙草種業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優質種源既要存在庫里,更要種在地里”,這個觀點就很值得借鑒。從業內人士的實踐經驗來看,推動種業產業發展,必須堅持保護和利用兩條腿走路。在“利用”方面,發揮好龍頭企業的作用很關鍵。去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扶持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發展的通知》,公布了270家農作物、畜禽、水產種業企業及專業化平臺企業(機構)陣型名單。相信未來會有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龍頭企業,成為打造種業振興的骨干力量。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情況時指出,“加快種業、農機等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67%提高到73%”。科技創新為種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要看到,種子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一日可成,關鍵技術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粒“金種子”的背后,往往是持之以恒的攻關與鉆研。讓“小種子”發揮大效能,還須全鏈條精準發力。相信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培育出更多“金種子”,為種業裝上“中國芯”,就能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年 巍 中國經濟網供稿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