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探秘 】系“紅繩”的膠州大白菜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探秘 】
光明日報記者 劉艷杰
“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的“膠菜”,其實指的是產自山東青島膠州一帶的大白菜,當地人稱之“膠白”。
“河兩岸的土是沙性的,松軟透氣含鉀高,特別適合‘膠白’生長。”從菜田邊撮起一把土,膠州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炳美向記者講解,膠州大白菜已有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以幫薄棵碩、葉卷如束、纖維細嫩、汁白如乳等特點而馳名中外。
白菜,古時稱“菘”,因營養豐富而號稱“蔬菜之王”。據《本草綱目》記載:“菘性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名菘。今謂之白菜,其色表白也”“(莖葉)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消食下氣,治瘴氣,止熱氣嗽”。
“翠葉中飽白玉肪,嚴冬冰雪亦甘香。園官不用夸安肅,風味依稀似故鄉。”清末膠州籍史學家柯劭忞寫的這首《種膠州大白菜》,便是“膠白”深受大眾喜愛的證明。陳毅元帥亦在詩中贊美:“偉哉膠菜青,千里美良田。”
如今的膠州大白菜已實現生態種植、抱團發展、訂單銷售,目前膠州共有會員認證的大白菜基地76家6800余畝。統一包裝、統一標識且每棵菜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已帶動全市6萬畝大白菜的種植,年產值達14.6億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