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產教融合 助力新時代人才強國建設
深化產教融合 助力新時代人才強國建設
——第九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綜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是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的重要方面,如何培養出更多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1月10日至11日,由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主辦,駐馬店市人民政府、黃淮學院承辦的第九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舉行。論壇主題為“融通 融合 融匯——加快構建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格局”。
在開幕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會理事長郝明金書面致辭表示,論壇召開,旨在找準教育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契合點,搭建企業和院校協同育人橋梁,推動產教融合落地,進一步推動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建設,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激發活力 構建教育發展新生態
10日上午,論壇主場報告舉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作主旨報告時表示,職業教育要緊跟科技發展趨勢,重點服務制造業,尤其是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兩大工程,助力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和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
深入推進教育發展,需要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體系。10日下午“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構建高質量發展新生態”分論壇舉行,專家學者從塑造新動能、探索新機制、開辟新賽道三個方面展開交流。
北京大學教授陳洪捷提出,應用型高校轉型是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必由之路,應加強工業技術文化建設,讓學術文化與工業技術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共同促進社會生產力提升。
關于如何構建應用型高校內生機制,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馮曉建議激活三個“活力”,即:改革教師聘用和績效評價體系,激活個體活力;明確研究和人才培養導向,激發學校活力;成立成果轉移中心,激發群體活力。
在職教師資培養上,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金剛認為,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實現產教科融合的關鍵,是決定產業資源能不能在學校落地的決定性因素。高水平的職業教師培養,更應注重校企協同、體系貫通、引育并舉的發展思路。
多年來,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積極賦能亦莊綜合產業新城建設,融入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服務經開區科技創新。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校長姚光業稱,職業院校應集聚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動各類主體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科技創新。
論壇上,國新文化、國電投海外公司、中國商飛等企業相關負責人分享了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探索。其中,中國商飛大飛機學院副校長高峰介紹了中國商飛與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共建“大飛機學院”的案例。他稱,2023屆畢業生是學院的第一批畢業生,航企對畢業生的質量高度認可,招錄就業覆蓋率達85%。
積極轉型 賦能智慧教育新變革
數字時代,全球數字化轉型進程持續深化,給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數字化如何更好與教育結合,共創未來?
10日下午,“數智賦能、融合創新:數字化轉型激發教育變革新動能”分論壇舉行,探尋數字化與教育結合的未來之路。
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看來,智慧教育既為人工智能新技術、新應用的落地提供了廣闊空間,也是教育變革的機遇,將為公平普惠和高質量的教育帶來新動能。
應用型課程建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曹勇安則分享了“四真三化”(FT)課程建設模式。其中,“三化”指工作任務課程化、教學任務工作化、工作過程系統化。他稱,自2021年11月起,FT課程工作坊已舉辦26期,開發了2500多門課程。
在創新案例分享環節,專家學者就數字化技術驅動學習方式變革進行了分享。其中,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張建偉分享了智能化時代工程教育的路徑探索,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郭沙提到了成立信創學院的實踐,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賀天柱介紹了“三遞進、四對接”人才培養模式。
在解決方案分享環節,5位行業嘉賓就數字技術教學場景應用進行了交流。其中,山東建筑大學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濟南科明數碼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清奎提出了基于VR云平臺的全時空教學模式。他說:“在進行VR+教育數字化改革的過程當中,我們希望打造的應用目標是,面向全社會的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有效學習的VR學習場景。”
走進鄉村 拓展教育服務新天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在主場報告中,國家鄉村振興局政策法規司負責人毛德智提出,要通過“幫”“引”“育”等舉措,搭建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平臺,鼓勵引導各類人才向農村匯聚、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11日上午,“扎根大地、體系創新:開拓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新天地”分論壇舉行,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中的新作為,探討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新空間。
“作為農業高校,要始終聚焦人才培養這個大學的首要職能,培養儲備輸送一大批能在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扛大梁、擔大任、干大事的人才。”山西農業大學校長張強說。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介曉磊介紹,該校在科技創新上擦亮“豫農號”,一系列作物的新品種及畜禽的新品牌等在各地推廣;在社會服務上,該校打造了一系列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的品牌,產生了廣泛影響。
論壇中,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分享了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思考和建議。她認為,要發掘內生的人才動力,培養鄉村帶頭人、鄉村工匠等等,要改變對這些人才的評價、使用和激勵機制。
數字惠農,智慧興村。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鄉村振興研究院產品與咨詢項目部總經理辛北軍分享了中國電信集團在數字鄉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人居環境數字管護平臺等實踐案例,提出了對未來智慧農業創新應用場景的思考和探索。
在創新案例分享環節,溫州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定福分享了學院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原副校長、廣東省衛生職業教育協會會長張少華介紹了服務基層衛生人才培養的實踐;黃淮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執行院長趙輝談到了學院以“三院七坊”為支點撬動新集村五大振興的實踐;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數字鄉村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河北農業品牌研究院專委會副主任張榮春則為品牌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解決方案。
“我們在鄉村建設拙匠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我們歡迎更多的高校把實踐教學基地放在拙匠書院,助力鄉村的人才文化和產業振興。”作為河南省信陽市明港鎮新集村“榮譽村長”,趙輝向大家發出邀約。
搭建橋梁 打造永不落幕云上論壇
1個主論壇、5個分論壇,總共50場報告和案例分享,在兩天的時間里,專家學者、企業精英等人士圍繞主題進行對話研討,立足新階段,謀劃新征程,展示新成果,拓展新合作。
在分論壇中,大家聚焦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構建應用型高校和職業院校發展的新機制,以數字化改革和科技改革激發應用型高校和職業院校新動能,以科技革命重塑工程教育新結構,探討以服務鄉村振興開拓應用型高校和職業院校的發展新空間,倡導互學互鑒、融通發展,通過國際教育合作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一個個干貨滿滿的主旨報告、創新案例分享,在嘉賓深入的探討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11日中午,本屆論壇圓滿閉幕。論壇期間,共計300余位中外嘉賓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會場和黃淮學院會場參加論壇,有來自25個省市自治區的370余所應用型院校組織線上觀看。論壇通過中心官網、官方微博、論壇官網、光明網以及新浪網進行全程直播,超過512萬人次在線觀看。光明網、新華網、《瞭望》、《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教育報》、環球網等133家媒體參與論壇報道,將大家的“好聲音”廣為傳播。
在閉幕式上,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中心主任李平作總結發言時提到,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自舉辦以來,始終扎根中國大地,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點,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為行業企業技術進步服務的能力,為學習者創造幸福價值的能力。“本屆論壇還搭建了千校萬企對接平臺,推動校企全面對接,持續推動工作,階段發布成果,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或者云上常態化論壇。”他說。
相信,通過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這一永不落幕的平臺,中外專家學者、企業精英等人士共同獻智獻策,必將在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的時代進程中實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續寫新篇章。(光明網記者 邱曉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