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領養”變強買強賣,流浪動物救助體系還需完善
作者:周威 動物科普作者
近幾年部分貓販子和后院貓舍惡意競爭,隨意繁殖,品種貓價格跳水嚴重,“不玩血統,不玩品相,只玩便宜”已經成為寵物市場圈的一個共識。價格跳水之下,個人貓舍囤積的大量品種貓出現售出困難,這也導致了市面上各類銷售套路層出不窮。據報道,有貓舍借“免費領養”騙局套路消費者,強買強賣,甚至銷售有健康問題的寵物。
縱觀寵物行業發展軌跡,此前的很長時間,寵物的獲得途徑呈現“高比例購買”“低比例領養”特點,處于市場相對不成熟的快速擴張階段。現在,隨著寵物行業的發展完善,人們對寵物的需求從財富象征、獵奇重貌,逐步向心理撫慰、情感陪伴過渡,并且更加注重寵物自身的動物福利,通過領養途徑獲得寵物的比例逐步提高。目前,已有一些寵物市場發展較早、較為成熟的國家禁止了活體商業繁殖和交易,并獲得廣泛的民意支持和行業配合。
在我國,寵物在人們心目中的定位和角色也逐步從玩賞走向陪伴,寵物主人更重視與寵物相處的過程和情感體驗,對品種、品相等外在特征的過度追求正逐漸退燒,“領養代替購買”“文明飼養寵物”等觀念,正被越來越多人接受。而近年來頻現的“免費領養”騙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寵物市場監管制度的缺失。
據報道,“免費領養”騙局常見于電商平臺、二手物品交易平臺、社交媒體平臺等,且信息內容都具有免費、無償、定金、運費、品種寵物等共性。貓販子以精美圖片和免費領養為噱頭,誘導消費者支付高額運費、疫苗費等,消費者付錢后,輕則到貨與圖片不符或收到發病寵物,重則直接被騙錢拉黑。這不僅是一個傷害動物的惡性循環,同時,也讓領養人自身權益受損,對寵物領養寒心。
解決類似問題的關鍵一環,在于規范寵物活體市場和完善流浪動物救助體系。為何要將規范活體市場和流浪動物救助聯系在一起?國內外相關研究均顯示,在寵物活體交易環節中的無序繁殖,沖動購買,是流浪動物最主要的來源之一。而流浪動物造成的不良影響,更是社會環境治理中的一個難點問題。
要避免過量寵物進入市場,并最終成為被放棄的流浪動物或者一些人的不當牟利工具,就該對寵物繁殖制定準入制度和專業規范。比如,日本很多地方政府對商業繁殖實施行業許可準入制,如商業犬繁殖,需要申請人獲得由日本犬業協會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必要條件,經考試合格后方能從事該行業。這就在源頭上提高了準入門檻,實現活體繁殖總量可控,行為可控。對寵物貓繁殖準入的管理也可借鑒此方式。
在提高賣家門檻的同時,也對飼養人的照管義務加以明確,是減少流浪動物的源頭管理手段。當前,因飼養者管理不善或棄養等原因造成的流浪動物問題比較突出。我國很多地方的養犬管理法規中,對飼養中的不當行為都有處罰規定,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且這些管理規定集中在犬類,對越來越多的養貓人并無約束。
眼下,除了將種種“免費領養”騙局曝光,依法治理存在問題的經營者,進一步規范寵物活體市場外,完善流浪動物救助體系也是亟需做的。在我國,目前流浪動物救助大多屬于個人行為,具備公信力、影響力,操作規范的社會組織、基金會的參與較少。
就領養寵物問題來說,應著力打破現有流浪動物救助民間機構各自為政的現狀,把他們與社區治理,犬貓疾病防疫等納入一個體系來進行統籌管理。相關部門應幫助民間團隊做好框架設計,如流浪動物收容之后對領養人的考察評估,領養協議的內容,特別是涉及費用收取的部分,更要有明確規定。同時,不妨利用合適的官方發布渠道,對文明飼養寵物,“領養代替購買”等流浪動物救助工作,做積極的引導和宣傳。對收容救助、領養分流的民間機構給予一定補貼,加強監管,對不符合規范、存在問題的機構,要及時清退、取締。
2018年,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在全球開展的一項關于“大眾對犬只的態度和行為”的調查顯示,中國人的文明養犬意識正穩步提高。中國受訪者中,有86%的人為自己的寵物犬打了狂犬疫苗;73%人表示不會讓自己的狗獨自在社區里游蕩;59%的人不認同遺棄犬只的行為;89%的人把寵物犬視為“家庭成員”;41%的人曾照顧過社區中的流浪犬。這些文明養寵意識的提升表明,現在,正是規范寵物行業,完善流浪動物救助體系的最好時機。(周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