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山區:膜下滴灌節水增效
沿赤峰市元寶山區平莊城區向北行駛26公里,便來到小五家鄉。這里現有林地面積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3%,是元寶山區境內的天然氧吧。
水資源匱乏是小五家鄉發展痛點。5萬多畝耕地,65%都是“望天收”的山坡地。因為缺水,一畝地只收50多斤綠豆的尷尬故事曾在這里持續上演。
近年來,小五家鄉將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作為重要節水手段,做好農業節水技術推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綜合效益。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黃金期”,村民正在利用農閑季節清理田間地膜、檢修輸水管路,為翻地播種做先期準備。在大營子村種植大戶孫合家,種地用的滴灌帶地膜等農資已經準備好。“有了滴灌這項技術,山地也能上去水了,以前每年種完地,就開始著急,盼著下雨,害怕旱,現在隨時都能供上水,我們不用愁了。”孫合說道。
為了百姓“不用愁”,小五家鄉做了多年的探索實踐。
自2014年開始,小五家鄉對比噴灌、涌泉灌、管灌等不同工程類型的節水效果,選擇適宜本地區的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推廣。并積極爭取上級項目專項資金,累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98萬畝,鋪設修繕輸水管路83公里。
“這個技術具有節水、節肥、省工、增效、無污染等優勢,自開展推廣以來獲得了廣大農戶的認可。2023年,全鄉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節水技術應用面積達到2.01萬畝,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200萬立方米以上?!毙∥寮亦l鄉長鄒新宇介紹說。
一塊塊老農田變成了肥沃良田,一道道土溝變成了標準溝渠。這種變化為農戶帶來了看得見算得清的實惠。小五家村的西瓜種植戶張文說,他承包了200畝地種西瓜,自從鄉里建了高標準農田,開始推廣使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以來,他種的西瓜每畝地比以前增產80公斤,以每公斤西瓜利潤2元來計算,200畝地增收了3.2萬元。
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膜下滴灌技術帶給小五家鄉的不只是農戶增產增收,還有效緩解了地下水下降趨勢,使山地成為優質高產、穩產、節水農田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記者 肖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