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東至:小木耳激活鄉村振興大“前景”
木耳采摘接近尾期,在安徽省東至縣洋湖鎮的木耳種植基地,一排排乳白色的菌棒整齊地排列在田間,朵朵小巧的木耳綴滿菌棒,長勢喜人,農戶們穿梭其中,采摘、裝袋、運輸……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來,洋湖鎮積極響應東至縣“一縣一業”工程,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逐步形成了以黑木耳種植為特色的龍頭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洋湖鎮木耳種植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開始,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全鎮種植戶已有130余戶,種植規模達900萬棒,約占全縣的四分之一。同時,菌種生產有資質的企業四家,規模以上菌棒加工企業7家,大大提高了本地木耳種植戶的便利。
“我們種植的是新品種皖黑木耳1號,種植時間從當年6月持續到次年5月,可進行多次采收,采收完后的菌棒還可以用作肥料,節約成本。”來利家庭農場負責人介紹道,今年他剛榮獲洋湖鎮2023年度“先進種植大戶”的稱號。
洋湖鎮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的路線,定期派技術人員深入各村、家庭農場、企業主體為群眾進行政策宣傳、技術培訓、新品種推廣等服務。
在關鍵農事操作季節,通過田間現場觀摩,室內培訓交流,農技360App,微信群發等多形式,全程技術把控。在技術培訓上,集成運用簡化露地栽培技術,微噴灌節水技術,青苔病等病蟲害綠色安全防控技術,應用“水稻-黑木耳輪作”栽培技術等,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增加了耕地的單位產出,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
東至縣是中國傳統四大名菇“徽菇”原產地,是安徽省食用菌行業先進縣、安徽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并成功入選“2023年度安徽省農業特色產業10強縣”。在堅持將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東至縣探索食用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加速推動產業規模化,集約化,逐步打造食用菌產業發展鏈,帶領群眾增收。(唐淳梓 汪馮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