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南方小鎮書寫“包子傳奇”
臘月二十四,臨近春節,朱鵬和妻子結束了一年的忙碌,從廣東省肇慶市回到了老家安徽省懷寧縣江鎮鎮過年。
“拋除各項開支,今年賺了20多萬元,雖然辛苦但很滿足。”朱鵬和妻子2017年前往肇慶開了間包子鋪,一干就是7年。
在懷寧縣江鎮鎮,同朱鵬一樣在全國各地賣包子的老鄉不勝枚舉。
這座總人口3.8萬人的小鎮,有近2萬人在全國各地從事饅頭、包子等面點行業,每年創造的經濟效益達40多億元。江鎮鎮也因此有著“中國面點師之鄉”的稱號。
“除了上市的‘巴比’外,我們江鎮人還創造了不少知名面點品牌。”朱鵬感言,我們這個小鎮書寫了“包子傳奇”。
但江鎮鎮并不盛產小麥,傳統飲食以稻米為主,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面點師呢?
在改革開放前,這里是交通閉塞的落后地區。改革開放后,大批江鎮人走出家門,走南闖北。
上世紀80年代,江鎮人何曉紅在外地開包子鋪成為江鎮第一個“萬元戶”。許多當地人紛紛效仿,開始從事面點行業。
“這門生意對技術的要求不高,只要不怕吃苦,就能掙到錢。”朱鵬說。
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江鎮人靠著賣包子過上了好日子。
在包子產業的帶動下,當地的蒸籠、廚具等配套產業也發展迅速。
走在江鎮大街上,隨處可見家庭式的蒸籠生產作坊,大大小小的蒸籠擺在街道兩旁晾曬。
“我父親1996年就開始做蒸籠,不過那時候是家庭作坊,規模很小。”懷寧縣江鎮齊明蒸籠有限公司負責人詹劉慧介紹,201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牽頭成立了公司,發展勢頭很好。
“我們公司去年產值近1000萬元,帶動了近70名周邊村民就業增收。”詹劉慧說。
在江鎮,像齊明蒸籠有限公司一樣專門生產蒸籠的企業還有不少。據統計,“江鎮蒸籠”產業規模從最初零星幾家加工企業增長到現在的40多家,年產蒸籠25萬多套,創造產值近億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