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創新工場:為創業“種子”厚植“希望土壤”
走進擺渡創新工場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擺渡創新工場)一樓大廳,“工商登記自助服務端”、擺渡創新工場創客服務站、長春新區政務服務驛站擺渡站、知識產權工作站等各類企業服務站點一應俱全。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優化創新產業環境,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加大人才振興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創業創新平臺,支持東北留住人才、引進人才。
擺渡創新工場于2014年成立以來,以“打造創業生態,一起成長共贏”為理念,以“投資+孵化”為體系、“零門檻零成本零壓力”創業為特點、“一站式服務”為保障的特色孵化模式,把越來越多創客“擺渡”到成功彼岸。
搭建平臺助力企業孵化
“我們要做的是提供豐厚的土壤,讓這片創業的土地生長出更多小樹,最后長成參天大樹、能結出累累碩果的樹。”擺渡創新工場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劉春生將擺渡創新工場比作創業“苗圃”,企業就是創新創業的“種子”。
“當時二次創業時在想,怎么能在創業的過程中既能幫助別人,自己還能可持續發展。了解到孵化器以后,就感覺找到了方向。”劉春生認為,吉林不缺好項目,但是缺少創業者的橋梁和平臺,通過幾次調研,劉春生決定開始做創新創業孵化載體。
“2023年吉林省科技廳—服務企業月”創孵投資路演交流會在擺渡創新工場舉行。(資料圖片 擺渡創新工場供圖)
為了讓創業者們有更多的試錯機會和勇氣,擺渡創新工場以“零門檻、零成本、零壓力”的“三零”服務標準,實行創客空間租金、水電全免,并成立百余人的專業服務團隊,設置傳媒、電商直播、法務、財務、信息等多個部門,為他們的市場推廣、企業運營提供全方位的免費服務。
擺渡創新工場給予創客更大的發展空間,不設年度考核、不設業績對賭、最大限度容忍企業虧損,不設時間限制,為企業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
“擺渡就是創業者們的‘婚姻介紹所’,幫助想創業的人對接資源,幫助更多企業或者助力產業鏈延伸,直接和間接地帶動就業。”劉春生說。
“投資+孵化”雙管齊下
“與只提供辦公空間的孵化載體不同,我們是‘投資+孵化’為模式的新型孵化載體,我們利用自有資金,真金白銀地投給初創企業,同時我們搭建創新平臺助力企業孵化。”劉春生說。
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擺渡創新工場設有專人管理知識產權情況,完善公司知識產權管理制度。自主研發并申請核心自主知識產權31項,建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投資數千萬購置各類試驗設施,引進博士、博士后導師,開展創新研發工作。
吉林省律師協會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在擺渡創新工場開展《知識產權》專題講座。(資料圖片 擺渡創新工場供圖)
擺渡創新工場與吉林農業大學共建“長白山特色資源開發利用與功能性食品研發中心”,開展道地藥材活性成分篩選和功能性產品研發工作。同時,中心可面向科研團隊開放實驗室及設備,用于項目研發;定期開展企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技術培訓,提升企業人員素質和能力。
在孵化企業的同時,擺渡創新工場下沉孵化鏈條,充分挖掘民間創業力量,帶動就業,惠及民生。聯合長春市雙德街道,打造“創客社”項目,通過直播電商、養老等項目切入,形成社區居民獲得服務、群眾就近就業、項目企業快速成長的多贏局面。
“我們要做創業者的‘馴馬場’,做生產企業的企業,幫助更多想創業卻沒有資金或者不敢創業的人,為他們加油助力,讓好想法變成好項目。”劉春生說。
“一站式”服務保駕護航
“我們把‘服務’當作擺渡的‘核心資產’進行精心打造,一切以創業者的需求為導向,建立專門的導師團隊,幫助他們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劉春生說,擺渡創新工場將一樓改造成“一站式”服務大廳,給企業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擺渡創新工場“工商登記自助服務端”可供創客們足不出戶完成手續辦理。人民網記者 李思玥攝
與長春新區、長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新區分局設立的“政務服務驛站”,提供政務服務事項23類、157項,企業實現不出園區即可完成手續辦理、終端打照等服務;
長春新區稅務局提供的發票領購機多年來使園區和周邊社區商戶“一站式”完成了稅種認定和發票購買工作,定期將稅收政策落實到孵化園區創業者和個體工商戶,把“最多跑一次”變成“一次不跑”;
與長春市科技局、長春新區科技局、長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聯合設立科技服務直通車創客服務站,讓廣大創業者享受更為便利的一站式科技服務;
知識產權工作站、吉林股權交易所擺渡四板創新服務中心、擺渡金融服務加油站等特色功能服務區,讓園區企業真正實現“足不出戶”辦理各項業務。
……
如今,通過“投資+孵化”的創新模式,擺渡創新工場運營以來,已累計孵化創業企業316家,輔導上市企業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7家,帶動創業、就業8613人。
眾人劃槳開大船,擺渡創新工場讓懷揣夢想的創客們從這里起錨。邁入新征程,擺渡創新工場將帶動吉林省雙創熱潮不斷涌動,催生新供給,釋放新需求,為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注入新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