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云”而起 平臺企業為江蘇制造插上數字化翅膀
讓數字化融入制造業,推動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點。近年來,制造大省江蘇以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為關鍵,推動企業上云,讓云計算助力產業調輕調高調優,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隨著“智改數轉”步伐加快,江蘇集中力量加速企業“鏈式”轉型,支持產業鏈大企業“建平臺”、中小企業“用平臺”,一個個“云平臺”應運而生,推動了大中小企業協同“鏈式”數字化轉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贏得先機。
從產業出發 “鏈接”下游更多產業
煉鋼爐內火紅的鋼水滾滾翻動,鋼花飛濺、熱浪襲人,汗流浹背的鋼鐵工人揮動著鋼釬作業……提起鋼鐵廠,大眾的腦海里第一時間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然而,如今走進被稱為江蘇鋼鐵工業搖籃的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廠區,看到的卻是一個全新的綠色數字工廠。這里的鐵、鋼、材生產采用數字孿生技術,24小時不間斷,機器即使在黑燈情況下也可照常運轉。
鋼鐵是“強國之基”,也是江蘇傳統的優勢產業。然而傳統鋼鐵行業面臨長流程、長時滯、工況復雜多變、工藝和系統數據解析難度大等痛點。特別是在供應鏈服務方面,鋼鐵從原材料到耐磨配件成品之間的流通環節多,供應鏈上的企業彼此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作,運行成本較高,直接影響到生產的全過程。作為南鋼數字化轉型的建設者、支撐者、推廣者,近年來,金恒科技以數字工廠為牽引,實現數字工廠和現實工廠的場景、數據同步并實時展示,不僅為南鋼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撐保障,也為鋼鐵制造產業提供數字化方案。
“作為鋼鐵行業首個集生產、經營、生態于一體的跨空間、跨邊界、跨組織的企業級智控‘大腦’,我們也促進了鋼鐵企業和下游產業的黏性,探索成本優化路徑?!苯鸷憧萍几笨偨浝砝罹纫耘c鋼鐵企業合作緊密的造船領域舉例說,目前,不少大型船廠都在探索精益造船模式,實現了從一體化拆分到分段建造的轉變。這也意味著鋼鐵企業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模式已經不符合造船企業的生產需求,分段配送模式極大地延長了船板制作完成后在倉庫中的存儲時間,使企業的庫存成本劇增。
李井先介紹,針對這一發展需求,金恒科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讓鋼鐵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實施JIT這一生產準時制生產方式,解決造船行業對船板快捷交付、多品種、多規格、小批量、零庫存等個性化要求,顛覆了行業原來以產定銷的模式,變為“以銷定產”、根據客戶需求為主的交付模式。如今,金恒科技的客戶已覆蓋鋼鐵、能源、礦山、環保等行業,擁有南京鋼鐵、中國寶武、鞍山鋼鐵、中信特鋼等戰略與重點客戶100多家。
“雙跨”再進階 全環節融合應用
日前,西藏昌都的采礦場內,一臺編號為XE690DK的挖掘機出現了轉速偏低的現象。同一時間,數據實時在2700公里外的江蘇徐工挖機智慧服務管理平臺顯示,并自動觸發預警提醒,顯示該挖掘機轉速低于設定值。徐工漢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服務管理部部長顧海瑞通過分析,推測挖掘機動力輸出不足,立即將工單派發到最近的服務網點,請網點服務人員前去診斷。但網點派員無法及時趕到,于是顧海瑞請來技術專家,遠程為這臺挖掘機重新編寫代碼、刷新電控程序。5分鐘后,預警成功解除,發動機轉速逐步恢復正常……
得益于“智改數轉”,這樣的“遠程維修”在徐工集團并非難事。伴隨著“智改數轉”的不斷滲透,心中有“數”,已成為推動企業從“制造”向“智造”蝶變的重要手段。作為省內制造型產業鏈龍頭企業,徐工集團深知其中的關鍵,打造了徐工漢云5G工業互聯網平臺,鏈接著“徐工造”的143萬臺設備,通過大數據采集分析,進行“設備畫像”、生成“體檢報告”,研發出面向管理端的“遠程智慧平臺”和面向客戶端的“徐工e修”等應用界面2萬余個。
徐工漢云是全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撐徐工將自身的設備制造優勢延伸到設備運維和管理。徐工漢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黃凱介紹,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23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名單》,此次“雙跨”清單中,徐工漢云再進階,榮登全國第二。自2019年工信部開展“雙跨”平臺評選以來,徐工漢云已實現連續5年排名躍升,穩居工業互聯網行業第一梯隊。
不僅如此,憑借平臺優勢,徐工漢云不斷提升跨行業跨領域服務能力,不僅將服務延伸到國外,依托機械軟硬件的出口,實現挖掘機等大型工程設備的遠程遙控與施工管理、無人化作業,拓展了徐工漢云在海外的發展空間,還向不同行業賦能,服務通用設備制造、有色金屬、建筑施工、工程機械、新能源、教育等在內的眾多行業。徐工漢云目前已有90萬臺高價值設備在線。由線下發展到線上,由制造延伸到管理,由售后維護提升到分秒級響應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徐工由此轉型升級。
龍頭“雁領” 更多“云”應運而生
隨著工業不斷發展,在龍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雁領”下,越來越多由產業需求而生的云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他們在競逐“數字引擎”新賽道的同時,也再次用實效證明了數字經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支點”。
借助“智改數轉”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亨通集團就是其中之一。從2017年開始,坐落在東太湖的亨通集團就著手布局工業互聯網業務,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精益化的三化融合來實現智能制造,2020年設立了亨通數科,聚焦行業痛點,為13個行業提供了67項實際解決方案。日前,江蘇亨通數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HioT工業互聯網平臺成功入圍,成為蘇州首家入圍國家級“雙跨”平臺的企業。
在450公里開外的連云港徐圩新區,江蘇盛虹石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也借助數字力量全面布局工業互聯網大平臺,打通“數據孤島”,實現了全產業鏈內部與外部的數字化協同。通過供應鏈協同的創新,盛虹石化新產品研發周期從100天縮短到50天,能源利用率提升20%;生產管理數字化和生產調度智能化大大提高了企業生產柔性,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帶動直接經濟效益約6000萬元/年。不僅如此,“虹云”智能物流平臺已擁有了20多家承運商,覆蓋上萬輛大型運輸車輛,極大地促進了企業智能運營水平。在2022年(第四屆)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上,盛虹“虹云”智慧管理平臺被推薦為“全球工業數字化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
截至目前,江蘇已累計培育國家級“雙跨”平臺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54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61個。江蘇各地將繼續培育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生態主導型企業,立足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基礎,圍繞平臺賦能、應用推廣、服務保障等,逐群逐鏈組織編制行業實施指南和開展優秀服務商遴選,分行業制定關鍵環節的制造裝備、工業軟件和基礎設施等改造投入清單,梳理和推廣一批“智改數轉”典型應用場景、案例和解決方案,為企業開展“智改數轉”提供參考。(張韓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