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銹帶”到“秀帶”,安徽老工業城市十年“蝶變”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對2022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激勵的通報》,蚌埠市因“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大,支持傳統產業改造、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安徽老工業城市調整改造專項發展獲國家表彰,已非首次。去年,蕪湖躋身該項榜單。
2013年,國務院批復《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安徽淮北、蚌埠、淮南、蕪湖、馬鞍山、安慶以及合肥市瑤海區7個城市(區)被列入規劃。
助推老工業城市轉型,安徽持續在發力。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全面振興安徽省老工業基地城市的實施意見》,省發展改革委先后出臺《進一步加快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從搬遷改造、產業革新、城市更新等多角度,支持老工業城市制造業優勢重構和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政策措施。
砥礪十年。安徽老工業城市昔日的“工業銹帶”,在轉型和發展中迎來產業與城市的雙重“蝶變”: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秀帶”,也成為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的“生活秀帶”。
十年,產業向新。
產業是城市靈魂。老工業城市轉型,關鍵在于產業轉型。
今年6月,馬鋼新特鋼項目(一期)投產。該工程全面建成后,將成為國內特鋼行業單體最大生產基地。
馬鞍山因鋼而設、緣鋼而興。2019年,馬鋼和中國寶武實施戰略重組。重組后,馬鋼跨上了大國重器、中流砥柱的嶄新平臺。從此,立足打造國家級高質量鋼鐵生態圈的馬鞍山,加快推進關鍵產線升級改造,國內首條重型H型鋼生產線、高速車軸生產線重點項目建成投產。
在蕪湖,隨著海螺集團牽頭組建安徽省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捕集轉化應用創新聯合體,海螺集團型材產能、水泥盈利能力均居世界第一。
不止于做精傳統優勢產業,一批戰略新興產業已然從老工業城市產業土壤中茁壯成長。
合肥以中國聲谷打造產業發展核心區,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蕪湖的汽車、家電、新材料、航天航空(低空經濟)產業集群也正大踏步向前……
而此前,銅陵市成功入選首批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連續三年獲國家發展改革委、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國家開發銀行聯合評估優秀,并被通報表揚。
在天長市,現有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業,電子信息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四大主導產業。作為全國首批20個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天長民營經濟活躍,經濟外向度高,入選中部百強縣之一,是國家火炬天長儀器儀表特色產業基地和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開發區。
2022年,全省7個老工業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超過14%,其中安慶市達到23.1%排名全省第一。
數據顯示,2021年,安徽全省老工業城市計劃共投資5432.88億元,計規劃實施項目485個,助力打造產業精、產業結構優、創新資源多、營商環境好、輻射能力強的“產業名城”。
十年,動能向新。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高質量發展題中之義。
9月11日,國家工信部公布了2023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名單,蚌埠市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的凱盛AGM工業互聯網平臺成功入選。
近年來,蚌埠市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把工業互聯網建設和應用作為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企業共280戶,實現營業收入182億元,同比增長16.8%。
2022年,全省老工業城支持工業企業運用5G、工業PON(無源光網絡)等新型網絡技術改造建設企業內網開展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探索與推廣實現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老工業城市累計建成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465個,占全省總數的44.54%。
技術創新同樣是老工業城市動能向新的重要一環。
2017年,淮北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并由多方出資成立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陶鋁新材料應用推廣及產業化發展。如今,這里的部分陶鋁新材料已應用到航空航天領域。
吸引高端人才,對接一流院所,搭建產學研平臺,推進技術成果轉化……如今,越來越多的技術成果涌向安徽的老工業城市。2022年,全省老工業城市吸納和輸出G60九城市技術合同109.07億元,同比增長81.4%。
十年,城市向新。
走出歲月的風雨,老工業基地卷藏著城市的歷史。
2022年,為保留安慶石化的工業記憶,安慶投資約2億元建設濱江ECD(油罐生態文化中心)項目,打造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和生態文化中心;而在合肥市瑤海區,依托老工業基地的“鋼”文化以及工業遺產等優勢資源,推動建設的文一時埠里、互聯寶地徽園等老工業廠房改造項目已是合肥人的網紅打卡地。
從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到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曾經的“工業銹帶”正在巧變“生活秀帶”,老工業城市在向新的路上,邁出步子,走出路子。
截至目前,全省有六個老工業城市計劃總投資310.12億元,計規劃生活秀帶項目44個,旨在加強老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保障。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昨天的老工業之城,今天的“產業名城”,今后,它們還將乘勢而上、馳而不息,為安徽打造“三地一區”,建設“七個強省”貢獻應有之力。(陶偉 李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