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出妙招促技術“聯姻”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近日,江蘇召開的“努力推動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專場提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更大力度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全周期高質量貫通。記者了解到,為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江蘇連出妙招,擴大科技成果轉化引進來、走出去的“朋友圈”。
技術“走出去”
精準對接高契合度技術需求
青稞燕麥奶能否解決口感粗糙的問題并突出谷香味?青稞米能否延長貨架期至12個月以上?帶著這些問題,一些青海的科技企業來到江蘇,尋找技術合作的契機。6月28日,由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和青海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共同主辦的西寧—南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會在南京舉行。現場,來自兩省的9家企業和院所進行成果發布,三項科技成果合作協議、兩項人才引進與成果轉化戰略合作協議進行了簽約。
“我們的青稞面粉采用全粉超微粉碎技術制備,出粉率≥95%,整粒打粉,營養保留全面,符合全谷物食品判定標準,適用于制作面條、餃子、饅頭。”青海華實青稞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工程師周文菊介紹。但同時,青稞粉、青稞米貨架期不夠長等問題讓產品經銷之路飽經風雨。周文菊說,希望通過與江蘇科技企業合作,將青稞粉、青稞米延長貨架期至12個月以上,“希望通過合作研發、中試試驗,最終實現更優產業化”。
青海和江蘇兩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空間。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李敏介紹,青海省生態資源、礦產資源等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而江蘇具有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軟件與信息服務、現代農業等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兩省糧食產業發展的契合度較高,科技資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轉化需求較強。
江蘇如何擴大科技成果合作轉化“朋友圈”?李敏表示,應分析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研判當地布局前沿技術、培育未來產業的潛在方向,提出發展的路徑建議,并開展專業化科技情報咨詢,提供查新咨詢、專利導航等服務。利用科技文獻信息平臺、大數據中心等資源,為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提供支撐保障。
創新“引進來”
高質量服務集聚優質創新項目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今年6月,在南京舉辦的2023“智匯江寧”國際人才跨境路演賽中,來自英國、瑞典、德國、丹麥、比利時、美國、匈牙利、西班牙、挪威、日本等40多個國家的參賽選手,聚焦新醫藥與生命健康、智能制造、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5大領域、40余個海外項目,以賽促創新,深度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科技項目,在國際創新賽道中集聚優質人才項目。
發揮海外人才離岸雙創基地的平臺優勢,集聚優質科技創新項目。大賽相關負責人表示,南京市江寧區與江蘇省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中心充分發揮離岸雙創基地的平臺優勢,探索國內外人才及項目的有效落地模式,集聚海外人才工作站、海外創新中心和海外孵化器,形成境內創新機構與海外創新資源聯動發展的創新模式。
記者了解到,后續的跨境路演賽獲獎項目將落地江寧開發區實施轉化,根據項目實際情況給予開發區海外高層次人才項目落地扶持政策,包括啟動資金扶持、辦公場所房租減免等。所有落地項目可獲得落地指導意見和后續專業服務,輔導申報“紫金山英才”高層次創新人才項目、“百家湖人才計劃”,符合條件的可直接入選,享受有關政策扶持。
校企攜手“交朋友”
面向未來勇抓新機遇
需求領跑,技術奮力追趕。隨著新興產業不斷升溫,市場需求對科技成果產學研轉化發出了“催進”的號角。
以新能源產業為例,“雙碳”背景下,新能源產業如何邁入發展快車道?在今年5月的2023年南京都市圈創新挑戰季新能源產業專場中,長三角區域科技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高校院所、技術轉移機構、新能源等方面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技術經理人等150余人共商新能源熱點話題,聚焦新能源產業需求點和痛點,探尋技術創新之路。現場,4個項目完成了簽約,意向簽約金額541萬元。
國容智能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曄注意到,在新能源行業中,智能電網、物流業對其需求與日俱增,且急需對傳統儲能材料進行升級,“目前產品需求向定制化轉變,所以我們需要一種高倍率、高能量、高可靠、長壽命的儲能介質,滿足特定行業的需求。”
于是,熊曄通過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中心發布了相關需求,沒想到,得到了快速技術響應。南京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鄭卓元攜團隊前來“揭榜”,雙方合作的項目“儲能用全氣候高能量型混合超級電容器的研發及產業化”,獲得了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專項資金資助,研發采用電池電和超級電容器電極的復合型超級電容器,使其兼具二次電池高能量密度和超級電容器高功率密度的雙重優點,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在提升產品安全性和功率的同時,降低成本,延長使用壽命。(程曉琳 張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