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搶抓“雙碳”機遇 開辟綠色低碳轉型新路徑
兩分鐘,智能化龍門吊的吊臂將重卡上的煤炭集裝箱實現空重換裝,整個裝卸過程看不見有煤渣粉塵散落;五分鐘,司機在充換電站用手機掃碼,新能源重卡便實現自動化換電,282度電可供車輛續航140公里;4.7公里長的氣懸浮傳送帶,建成后將連接納匯煤礦到萬利陸港,煤炭直達陸港,代替車輛短倒……
萬利新能源數字陸港里,正在充換電站進行換電的重卡。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位于鄂爾多斯市的新能源數字陸港智慧物流項目,將燃油重卡替換為新能源重卡,同時將傳統的散裝運輸方式轉變為集裝箱運輸,避免了車輛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讓煤炭運輸更加環保、高效、節能、智能。
新能源重卡采用集裝箱運輸。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作為產煤大市,2022年鄂爾多斯市產煤8.4億噸、占全國的1/5,以一市之力解決了全國25個省(區市)的燃煤之急,以一市之力溫暖千座城、點亮萬家燈。然而,高能耗、高碳排放產業的發展空間日益受限,綠色轉型成為擺在鄂爾多斯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鄂爾多斯市搶抓“雙碳”戰略機遇,把新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以能源結構轉型引領帶動產業結構轉型、經濟結構轉型,全力打造“風光氫儲車”五大產業集群,為資源型城市綠色低碳轉型開辟新路徑。
伊金霍洛旗天驕綠能5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人民網 孟佳澍攝
在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巴日圖塔村,陽光照耀下,光伏發電板鋪就的“海洋”,讓原先的4.2萬畝采煤沉陷區煥發光彩。
這就是天驕綠能5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內蒙古圣圓能源集團伊政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峰介紹,項目將采煤沉陷區土地進行高標準生態修復,在生態修復完成后實施“光伏+”項目,配套發展農業觀光、特色果蔬等旅游產業。建設裝機容量為50萬千瓦的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約9億千瓦時。
據悉,“十四五”期間,伊金霍洛旗將以光伏項目為試點示范,試點先行、全面鋪開,規劃建設600萬千瓦“綠色礦山+新能源+現代農牧業融合發展基地”,推動產業布局由“地下”轉為“地上”,推動產業結構由“黑色”變為“綠色”,推動地貌形態由“沉陷區”變為“風景區”,力爭將伊金霍洛旗打造成全國生態修復示范區和全國智能光伏產業示范區,引領支撐當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同在伊金霍洛旗,鄂爾多斯市攜手遠景集團首創零碳產業園于2022年4月建成投產。園區打造零碳產業園創新體系,主要包括新型電力系統、基于國際標準的零碳數字操作系統和綠色新工業集群,為踐行“雙碳”提供樣板。
“我們做到了100%的零碳能源供應,其中園區內實現80%且穩定的零碳能源直供,但風、光發電存在波動性,園區通過與電網的合作可保證100%的綠電供應。”遠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鄂爾多斯開發經理菅夢宇介紹。
菅夢宇介紹零碳產業園規劃布局。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目前,園區建立運行新型電力系統,構建“風光氫儲車”綠色產業集群,緊抓快上了一批技術領先、集聚能力強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鏈項目——北方地區產能最大的遠景動力電池工廠正式投產,全國單體最大的隆基單晶切片廠房成功封頂,全區首套氫燃料電池電堆正式下線,中成榆光伏全產業鏈一期項目點火運行,華景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上汽紅巖新能源重卡、捷氫燃料電池廠房順利落成,初步形成儲能、光伏、氫能、新能源汽車四條產業鏈。
鄂爾多斯市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氫燃料電池。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氫能是一種綠色、高效的二次能源,而且來源豐富,正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零碳產業園里,鄂爾多斯市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承接著氫能燃料電池電堆和氫能商用車動力系統集成的生產。該生產線不僅是西北首條,同時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石墨板電池電堆及系統生產基地,它配備了全國智能化程度最高、設備最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產品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鴻途H240系統是我們去年4月8號發布的新品,是全球功率最大、效率最高的氫能動力系統,額定功率240千瓦,滿足重卡等重載車輛功率需求,主要應用在礦車、大型船舶、軌道交通等領域。”鄂爾多斯市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羅偉介紹。
氫能重卡以氫為主要能量,氫氣輸入到燃料電池中,“吃”的是氫,“排”的是水。“原則上來講,氫能汽車排放出來的水,都可以飲用,真正做到了零排放、零污染。”羅偉說。
如何高效制備綠氫?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內,一臺代表著國內最高制氫水平的機器給出了答案。
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工程師陳浩庭講到,“我們的清華先進電解水制氫裝備,可以代表國內最先進的電解水制氫水平。采用堿性電解水槽,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氫氣純度達到99.99999%,生產一立方氫氣的成本為0.6元。”
同時,據介紹,鄂爾多斯把清華大學的魏飛老師團隊二氧化碳加氫制綠色芳烴引入到準格爾旗久泰集團,項目已于2022年6月5日正式開工,建設規模為1萬噸/年。該項目通過風力、光伏等發電方式產生綠電,通過利用電解水制氫設備來產生綠氫,將綠氫同化工生產中產生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反應來制取芳香烴。該項目主產品為均四甲苯,是重要的精細化工原料,市場上每噸價格達到了8000元左右。
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內的制氫設備。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在“雙碳”背景下,2021年9月7日,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學術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自治區首個雙碳研究機構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成立伊始,已與北京大學簽署協議共建“北大—鄂爾多斯碳中和聯合實驗室”,與清華大學歐陽明高院士團隊共建鄂爾多斯新能源產業創新中心,為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智慧錦囊”。
以碳中和研究院為平臺,鄂爾多斯市將推動成果轉化,為低碳發展賦能,構建推動構建低碳綠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新一輪能源革命撲面而來,鄂爾多斯的能源轉型按下“快進鍵”,2022年實施新能源項目726萬千瓦,是“十三五”時期新能源項目規模的4倍還多,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將超過5000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比重超過50%。“風光氫儲車”五大產業頭部企業紛至沓來、布局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將形成產業最聚集、產業鏈條最完整、產業集群規模最大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