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多樣性,山東在行動!
人民網濟南5月19日電 (談媛)“目前,山東省共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528處,陸生脊椎動物達558種,鳥類471種,野生高等植物達179科2064種,85%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19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關情況。
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侯翠榮介紹,過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全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野生動植物物種多樣性得到顯著恢復和提升。
為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山東積極配合推進《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制定工作。省生態環境廳還組織起草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和《山東省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銷號實施細則》,規范自然保護區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制定《山東省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辦法(試行)》,不斷完善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配套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監管。
自去年以來,全省廣泛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調查記錄到黃河三角洲、泰山-徂徠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物種1923種,嶗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物種1697種。日照市通過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共獲取5000余條信息數據,完成了名錄編制,繪制了自然生態系統分布圖,整理了相關物種圖集。濱州市啟動了濱州市南部山區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
目前,山東已初步構建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去年,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質量樣地監測試點6個省份之一,山東開展了229個生態質量樣地監測,超額完成試點任務,初步構建了全省生態質量樣地監測體系,基本摸清了全省各類生態系統樣地內目標種群的分布情況。另外,在全省范圍內,還開展了生物多樣性養護觀測站試點建設工作,設立了泰山植物、東平湖青頭潛鴨、黃河口海藻床生態系統等10處生物多樣性養護觀測站。
近年來,山東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優良水質比例不斷提升,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斷向好,黃河刀魚、江豚消失多年后重現黃河口。目前,全省已掌握六大類海洋生物多樣性本底及其空間分布特征和季節變化差異,構建了海洋生物物種數據庫。開展了黃河口、萊州灣、廟島群島等典型生態系統景觀多樣性識別、植被分布調查等工作。著力保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將95.4萬公頃海域劃為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扎實推動“藍色海灣”整治修復項目,修復濱海濕地3000余公頃、整治岸線28公里。開展了互花米草綜合治理,全省集中連片的互花米草基本消除。
在探索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搭建了山東省環保金融項目庫,設立省級環保基金,實施綠色金融評價。圍繞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問題,開展專題調查研究。2023年一季度末,山東省綠色貸款同比增長47.4%,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
自2017年起,山東連續6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多部門聯合開展“清風”等系列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和震懾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全省公安機關持續深化“生態警長”機制,連續第5年組織開展“昆侖”專項行動,去年5月以來,共偵辦刑事案件16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300余名。
(責編:公雪、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