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助殘愛殘在荊楚大地蔚然成風
今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國助殘日,今年助殘日的主題是“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5月18日,湖北省“全國助殘日”系列活動在武漢啟動,今年湖北將全面開展“1+7”系列助殘活動,包括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農機助殘就業創業、孤獨癥兒童康復技術培訓、輔具適配線上服務、志愿助殘服務創投大賽、圓夢微心愿、無障礙觀影等活動。
近年來,湖北省深入開展助殘工作,通過開展一系列有溫度、有力度的幫扶措施,讓廣大殘疾人朋友在荊楚大地過上了嶄新的生活。
就業面更廣,湖北殘疾“繡娘”將漢秀送上世界舞臺
推動就業,是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保障。前不久,在孝感市云夢縣,一場崗位助殘趕集活動,讓殘疾人朋友感受到溫暖,更找到了實實在在的工作崗位。活動現場,愛心企業為前來應聘的殘疾人提供普工、操作工、設備維修工、品檢員等就業崗位,5名殘疾人現場與招聘企業達成就業意向。
殘疾人學一門技能,不僅解決就業難題,更有可能站上世界的舞臺。武漢市青山區打造了漢繡“產學研”展銷基地,在青山區某漢繡培訓基地里,正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免費開展訂單式培訓,為學員無償提供原材料并進行統一回收銷售。從2011年開辦首期培訓班以來,至今已開辦了30余期漢繡培訓班,培訓學員6000余人次,累計帶動2000余名殘疾人就業創業,獲評“國家級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全國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今年,由基地“繡娘”們親手縫制的漢繡產品亮相法國第十屆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現場,掀起了一股濃濃的“荊楚風”。
“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殘疾人在就業中找到自信和尊嚴。”今年60歲的陳運芳左眼幾乎失明,通過漢秀改變了人生。如今,憑借著精良的刺繡技術,她每月能有近4000元的收入。
服務更精準,科技手段幫助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
如何讓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多便利,是助殘工作的重點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產品、新技術,為殘疾人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可能。
5月18日,在湖北“全國助殘日”啟動儀式上,武漢某康復中心攜帶一項基于人工智能語音合成的技術亮相:點擊圖片,按下合成按鈕,一句有聲的話就誕生了。該中心負責人介紹,對于存在語言障礙的殘疾人朋友,這項技術可以幫助他們“說話”。
此外,針對部分特殊的語言代碼,這項技術也可以讓使用者添加個性化圖片,在系統識別、學習后,就可以生成更多樣性的語言,從而實現使用者與外界的無障礙溝通。還有具備原地轉向功能的電動輪椅等產品的問世,也成為肢體殘疾人的福音。
在網絡直播帶貨不斷興起的同時,殘疾人也有機會乘著互聯網的東風,提高收入、改變人生。“在我的直播間,只要是殘疾村民來售賣產品,都優先開賣,優先付款。”直播帶貨達人徐志新說:“我們將成立電商助殘直播基地,以‘消費助殘、文化助殘、直播助殘’的公益模式,實現殘疾人‘培養一人,富裕一家’電商帶貨的就業創業夢。”
聯動更多元,多方參與搭建助殘服務新平臺
前不久,在武漢黃鶴樓公園,“黃鶴愛心助殘驛站”正式啟動,這里將成為幫扶殘疾人朋友的嶄新窗口。
“黃鶴愛心助殘驛站”是武昌區殘聯立足于殘疾人就業實際、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共謀、共建、共管,傾心搭建的集政策宣傳、就業增收、黨建活動、公益服務、職業康復為一體的殘疾人就業增收公益平臺。
“武漢市首個‘黃鶴愛心助殘驛站’建成在黃鶴樓公園中,試點探索‘產供銷一條龍’就業創業新模式。”武昌區殘聯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以服務殘疾人就業創業為導向,以公益市場化、助殘常態化運營模式,建設銷售和宣傳殘疾人自主生產或參與生產產品的愛心亭,搭建起低門檻、低成本、低風險、多功能的“三低一多”就業增收平臺,充分激發殘疾人內生動力,探索全鏈條破解殘疾人就業增收難題。
如今,湖北各地不僅將促進殘疾人就業作為日常活動開展,更聯動多方力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送服務進家門等多種形式,多措并舉,推動助殘、愛殘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