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龍泉:創新成就青瓷“文化弄潮兒”
做深做透劍瓷文化“深化”“物化”“轉化”文章,跳出劍瓷文化看文化。在麗水龍泉窯望青創園,近200家青瓷企業將在這里不斷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就一批又一批龍泉青瓷“文化弄潮兒”。
裝修忙、入駐忙、拉坯忙、燒制忙……深夜12時,“青瓷創客”走在園區里,仍能看到亮著燈的廠房,他們知道這是同行青瓷匠人的“創新之光”。
“青瓷創客”是一個特殊的創客群體。他們會在自己的會客室里擺滿各類拙樸雅趣的青瓷工藝品:車飾時尚新穎、首飾溫潤細膩、茶杯粉色可愛、茶壺獨具匠心。
42歲的青瓷匠人鄭原斌,在窯望青創園經營著一家青瓷廠。從來料加工,到青瓷酒瓶,再到木制玩具,他的青春一直在龍泉文化產業上揮灑,“兜兜轉轉”之后,他一頭扎進了藝術瓷產業化的“藍海”之中。
“青瓷茶器,以男客戶為主,女客戶為輔;青瓷飾品,以女客戶為主;鐵胎和冰裂,又同時兼顧男女客戶的茶飲需求。”鄭原斌用茶水擦拭茶杯上冰裂紋,冰裂紋瞬間消失。他邊說邊演繹著這種龍泉青瓷茶具的神奇轉變:從藝術瓷日漸走向日用化、產業化,讓更多茶客能夠把青瓷藝術品握在手心里把玩,而不是束之高閣,只為收藏。
為此,鄭原斌把自己的工坊裝修成了門店,讓更多客人走進店內就沉浸其中。
“龍泉青瓷要被人們普遍接受,似乎非走產業化的道路不可。”半輩子都在悉心鉆研青瓷茶壺制作的青瓷匠人徐哲華說,青瓷茶壺一直不受消費者喜愛,主要有幾個關鍵原因:壺重、易碎、價高,而同為競品的茶蓋碗卻做到了輕巧、實用、價廉。
為了把青瓷藝術壺的價格“打”下來,自研了100多種壺型的徐哲華主動放棄生產了近半數品類,并把藝術壺制作轉化為工藝壺,主推物美、價低、輕便的青瓷工藝壺,讓大眾都能購買到原本昂貴的青瓷壺。
“青瓷青瓷,為何只能是青色?”更有甚者,像鄭原斌這樣的青瓷匠人,已經不斷在嘗試將原有的梅子青、粉青等青瓷傳統釉色向粉色、寶石藍等新釉色拓展。
在龍泉窯望青創園里,更多的青瓷匠人不但燒窯、制瓷,而且銷售、展示,并給來這里的游客講故事、話歷史,讓更多人了解青瓷,購買心儀的產業化藝術瓷產品。在這里,人們更看重瓷器的創新性,看重龍泉青瓷未來的發展方向。
“窯望青創園本就是孵化園,是集青瓷文化創意研究、青瓷生產制作、產業孵化、信息交流、展覽展示、工業旅游等功能于一體,有效破除土地桎梏,保障小微企業用地的一個項目。”龍泉青瓷產業園(窯望青創園)項目相關負責人劉青松說。
2022年出臺的《龍泉市支持青年創業創新政策十二條(試行)》明確規定,對入駐龍泉市青年眾創空間的個體和團體,免費提供30—500平方米創業場所,又讓這里再次迸發出更加旺盛的創新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