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區:社區一線戰“疫”有苦有樂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社區工作者是連通黨和群眾的“毛細血管”。疫情之下,社區工作者如何筑牢社區防線,他們有哪些所思所盼?連日來記者下沉淮安市淮安區社區防疫一線,零距離體驗和聆聽。
“你好,請戴好口罩,到這邊掃碼、測體溫。”在河下街道西城花園門崗處,社區專職網格員李露盼引導居民進行防疫檢查。
李露盼負責的住戶有398戶1185人,目前她共排查出3月1日以來市外回淮人員31人,市外工作、學習人員111人。李露盼說,雖然全區320名社區工作者都奮戰在“疫”線,但社區人手少的短板還是很明顯,大家經常忙到忘記吃飯。
為增強社區防疫力量、緩解社區工作者壓力,3月11日淮安區組建51支海棠志愿者黨員先鋒服務隊,全區1108名機關黨員下沉社區與社區工作者一起并肩戰“疫”。
“守好第一道關口至關重要。”平橋鎮十洞村與寶應縣涇河鎮接壤,十洞村黨總支書記王昌盛每天都要不厭其煩地了解居民流動情況。除了打電話,王昌盛還組織村組干部對全村16個村民小組673戶逐戶核查,確保全村在家及返回人員底數清、情況明。
連續奮戰,讓王昌盛十分疲憊,但守好淮安“南大門”就是為全區乃至全市疫情防控作貢獻。王昌盛表示,年齡偏大的社區“兩委”知識儲備、專業技能欠缺,這更讓他擔心,大家面對工作的新要求往往力不從心。“年輕的社區專職工作者學歷較高,但社區工作經驗不足,在解決群眾困難、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存在畏難情緒和能力短板。”
為提升他們的能力和水平,近年來淮安區建立健全學歷教育、專業培訓、實踐鍛煉相結合的社區工作者培育體系,創設“振興旗手”大講堂、中青年后備干部培訓班等平臺,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能力素質顯著提升。
每天上午7點,瞻岱社區工作者、1994年出生的田欣悅就來到社區,開始一天的工作。“最近幾天忙著推廣‘場所碼’,挨家挨戶做宣傳,同時手把手教大家注冊。”
到晚上,田欣悅還要按照公安大數據要求,做好相關推送人員的隔離服務工作,“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凌晨2點多在漕運小區,3個人用了將近2小時才說服一名60歲外地返淮人員去隔離。”
“做社區工作,還是很開心的,要說苦惱,就是相對來說經濟待遇不高、上升渠道不多。如果這兩樣解決了,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到社區一線施展才華。”田欣悅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