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要素保障 江蘇全力服務重大項目供地、環評、接電
重大項目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做好要素保障服務是項目落地生根的前提。在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我省打出超前謀劃、“點對點”服務、開辟“綠色通道”、按需施策等服務“組合拳”,精準有效落實要素保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一對一”服務,
供地再提速
2020年末,被譽為世界商用車領域“公路之王”的斯堪尼亞公司,將其全球第三大研發制造中心落戶南通如皋,并計劃于今年下半年實現首款新車下線。作為國家級重大外資項目和本年度的省重大項目,斯堪尼亞商用車項目818畝的用地需求保障成為順利投產的關鍵。
“為盡可能縮短審批供地時間,我們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提前了解項目情況,并啟動征地程序。”如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石劍告訴記者,一般的項目征地都是采用多個項目組合報批的模式,而重大項目是“成熟一個報一個”,省去了和其他項目組合報批的等待期。不僅如此,重大項目還享受著“專人服務”待遇,由固定負責人跟蹤推進,確保項目用地紅線出具、計劃申請、組卷報批、項目供地等流程順暢推進。“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供地保障,相比于一般項目,整個供地流程節省了2個月時間。”石劍說。
保障用地,要從各個環節中“摳時間”。在無錫市錫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總投資20億元的德力佳風電高端裝備二期項目,共需要164畝建設用地,項目竣工投產后,可實現年產1000臺6.0兆瓦以上風電變速箱的生產能力,年銷售額預計達25億元。“考慮到必要的一個半月公示時間,我們在項目申報過程中,積極采取并聯審批和容缺受理的模式,在各部門協調聯動的同時,打破了材料不齊不能進入審批進程的‘硬杠杠’,極大壓縮了審批時限。”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錫山分局耕地保護和用途管制科科長朱航鷹介紹,項目預計5月份就可以供地到位。
“今年以來,自然資源部門進一步加強重大項目工作專班,對項目保障進展實行掛圖作戰,定目標、定時間、定標準、定責任,建立周填報、月通報的管理機制,確保重大項目有序推進、盡早落地。”省自然資源廳用途管制處有關負責人列出一組數據:一季度,省重大項目自然資源要素保障率接近六成,對已提出用地用海需求的項目做到了“應保盡保”,市縣一季度開工及二季度擬開工的2193個項目已完成用地用海保障。
完善“四項機制”,
開辟“綠色通道”
滬渝蓉沿江高速鐵路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在我省簡稱“北沿江”,是《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八縱八橫”主通道之沿江通道和《推動長江經濟帶沿江高鐵通道建設實施方案》中沿江鐵路客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對北沿江鐵路建設高度重視,成立工作專班,加強與生態環境部溝通匯報,爭取支持。”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推動項目盡快開工,去年10月底,省生態環境廳會同交通運輸廳到生態環境部作專題匯報,獲得生態環境部委托授權,由省生態環境廳負責北沿江先開段工程環評審批,這在全國尚屬首例。去年11月,省生態環境廳已受理先開段工程環評報告并召開技術評估會,在國家鐵路集團批復先開段初步設計后,即可批復環評。4月12日,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鐵路環評審批服務調度會,省生態環境廳就北沿江高鐵作了匯報,請生態環境部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北沿江環評批復。
“全省生態環境系統進一步完善‘四項機制’,努力服務保障好全省重大項目建設。”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處長戴明忠介紹,首先,生態環境部門主動提前介入,與發改等部門對接,掌握全省重大項目需求,就環境準入、項目選址選線等問題提供窗口指導,對涉及生態環境部審批的項目加強溝通爭取。在服務過程中,實施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信息卡制度,為每個重大項目“建檔立卡”,明確工作專班,動態跟蹤項目受理、咨詢指導、跟蹤調度以及審批等全過程,提高審批效率。廳市具體會商,廳領導班子主動上門,與地方黨委政府現場會商推進項目建設,幫助解決重大項目落地的突出制約問題。綠色通道保障,基本滿足審批原則的重大項目,實施受理、公示、評估、審查“四同步”,加強程序并聯,邊指導完善、邊評估審查,項目審批時間比法定時間壓縮了一半以上。
截至目前,今年全省247個省重大項目和儲備項目,除32個項目不納入環評管理外,115個項目環評已批復,其余100個項目已全面實行清單化管理、明確專人專班負責。一季度,省生態環境廳審批了溧陽寶潤鋼鐵、蘇州杏聯藥業、沿海輸氣管道、寧揚城際鐵路、徐州新鳳鳴熱電等重大項目環評,推動鎮江諾貝麗斯、國信濱海電廠等項目環評取得積極進展。
一戶一策,
為重大項目“加電”助力
“再次感謝你們大力支持,受電工作順利完成!”3月20日,國網鹽城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張文華收到了來自中海油江蘇天然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堵佩的感謝短信。就在這天凌晨4時,多位供電公司操作人員根據啟動方案完成全部操作,國內規模最大的LNG儲備基地——中海油江蘇濱海液化天然氣項目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啟動送電,并即將進入生產調試階段。
位于鹽城市黃海新區的中國海油江蘇LNG濱海接收站項目,是國家天然氣產供儲銷重點工程項目,同時也是黃海新區促進冷鏈物流、冷能空分、冰雪特色文旅等產業項目落戶的重要依托。待2023年底江蘇LNG項目全部投產運行后,液化天然氣年處理能力可達600萬噸,相當于氣態天然氣85億立方米,可供全省民生用氣約28個月。
“在項目確定入駐之初,我們就成立了專項服務小組,主動上門服務,全程跟蹤服務,協助用戶開展用電接入系統方案設計、圖紙初步設計等一系列工作,并及時根據用戶遇到的用電難題調整工序,確保基地建設和用戶輸變電工程如期開工。”張文華說。
連云港園博園項目計劃于2022年6月送電,但涉及電力土建工程預算未及時納入總概算范圍,省電力公司及時核實費用金額,多方溝通協調后獲得當地政府認可,目前土建部門已完成招標,供電公司電氣部門計劃本月啟動建設;淮陰中天精品鋼簾線項目申請用電配套工程加快審批進度,在電力部門的幫助下,目前也已全速推進電氣工程建設,確保10月前送電……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全省247個重大項目中,已提出用電申請的91個,其中17個已送電,剩余74個處于工程實施階段。“為了跟蹤做好項目接電服務,我們內部成立了‘1+N’服務團隊,創新建立一體化設計、一站式服務、一對一掛鉤、一攬子接電、一條龍能效的‘五個一’服務機制,全力推進重大項目接電投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