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美空間 除了“美”還有什么?
原標題:社區美空間 除了“美”還有什么?
編者按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將一個個社區打造成百姓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才能筑成我們的幸福城市。3月16日正式發布的《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成都要建設高品質社區,以滿足社區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質消費需求為目標,建設功能完善、業態齊全、居商和諧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可以理解為,“高品質”社區不僅要提供兜底性服務,還要提供增值性服務,相應的社區治理必然要從基礎治理向發展治理轉變,必須瞄準居民的前瞻性需求,創造性地提供多層次有品質的服務。記者走進位于成都西三環外側的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美學生活館,看成都社區美空間如何賦能社區治理。
成都社區美空間作為深度黏合社會價值、生活價值與美學價值的空間場景,截至目前已命名了4批次共100個社區美空間。記者觀察到,這些社區美空間多表現為社區聯合社會企業共建的咖啡館、茶館、書店、書院、展覽館、美術館等。毫無疑問,這是提升社區文化氣質和民居美學感受的“美”存在,但同時作為社區商業載體,如果沒有良好的市場接受度恐怕難以“美”持續,沒有持續性又如何在社區治理中發揮獨特的“美”力量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位于成都西三環外側的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美學生活館。
“美”載體
以空間為承載提供增值服務 社區實現自我“造血”
從成都西站地鐵站出來,騎共享單車20分鐘,在一個極富川西民居特色的院落前停下,走進停云詩就茶舍和三清書院合圍而成的院壩里,社區居民、慕名而來的茶客共享著這一份春色。這就是清源社區生活美學館的空間承載,茶、書、琴、繡4個精心招引的社區商業項目坐落在這個院壩閣樓里,緊扣著清源社區“鄉愁”這個美空間營造主題,商業項目良好的運營狀態也真正激活了這個社區公共空間,一年3130萬元的經營流水真正詮釋了社區美空間的邏輯和價值。
作為基層治理的主體,清源社區黨委書記湯繼剛表示,其實我們就是做服務的,給群眾的服務做好了,大家對社區有信任、有歸屬感,就自然形成了共建共治的合力。所以,真正難的問題在于如何持續地為轄區居民做服務。除了兜底性基礎性服務,更重要的是提供增值性服務,這才是不斷提升社區品質的抓手。這其中有一個治理理念的轉變——從基礎治理到發展治理,除了黨群中心這種功能性載體還要有發展載體。說白了,社區要實現自我“造血”。“社區美空間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載體,而且必須以市場兜底的思維來運營美空間。”
記者走進院壩,剛一坐定,一杯湯色澄明的茶水就端上來了。店主忙解釋說:“在我們這兒喝茶很實惠,居民可觀摩茶藝表演,可參加茶藝公益培訓,這里是一個美學空間、商業空間,同時也是一個居民可進入可參與的生活空間。”
“美”業態
精準對接居民需求 前期扶持孵化項目,后期反哺社區
社區建設美空間的目的是什么?是更多滿足群眾需求、更好為群眾服務。那入駐社區美空間的項目主體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能活下來、最好還能有盈利點。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不一致的,但矛盾點就是結合點,怎么精準對接居民需求,又能使社會企業也好、個人工作室也好,在這里得到存續、發展?”
清源社區給出的答案是:前期扶持孵化,后期反哺。
“你得給它一個正常的生長周期,我們社區的工作人員都各自分了項目板塊,專門服務對接一個空間項目,不同的項目還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清源社區黨委副書記朱洪潤介紹,比如這個茶舍,最開始在我們社區是一個只有現在三分之一大的空間,只做茶藝師培訓,慢慢才發展成一個面向居民的既品茶又學藝的社區公共空間。而樓上的蜀繡工作室的創始人,一開始也是作為清源社區非遺文藝公益課程的老師,經過文化浸潤、技藝培訓、產業售賣的商業板塊補足,才真正成為一個美空間商業項目。還有業態搭配集約發展,書院里有咖啡吧,古琴館里內置了旗袍定制的服務,這些項目都是基于群眾文藝興趣發展起來的,現在社區還孵化出了一支旗袍表演隊伍,在社區有禮儀需求的時候,可以轉化為服務力量。
清源社區居民杜萍常常為在“家門口”就圓了自己的旗袍夢而開心不已,“我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旗袍,看著電視里美麗的身姿就羨慕不已,但那時候沒有條件,現在社區有各種文藝團體,還有自己的旗袍隊,我由衷地滿足。”
“美”力量
有美經濟還有美效應 為社區吸引更多優質社會資源
這只是一個尋常工作日的下午,市民在院壩里熱熱鬧鬧地欣賞春色,院中一棵泡桐樹下還坐著專程從溫江過來的三個女孩。“我們就想找一個地方看書,朋友在網絡平臺上發現了這個地方。”其中的短發女孩還帶著寵物,正在拍照發朋友圈。
院壩茶藝、書院咖啡、撫琴會友、蜀繡優雅,這不僅構成清源社區美空間的文化統一性,更形成了格調一致、互相促進的商業生態。在湯繼剛看來,一個合格的社區美空間可以用四個指標來審視:第一是人流量,這是“美”的最直接體現,能吸引人來;第二就是經營流水,“美”有價值才可持續;第三就是居民滿意度,“美”真正服務了居民才算不失初心;第四是政府滿意度,這是商業空間和社區空間的平衡尺度。一句話來說,“社區美空間不僅要美經濟還要有美效應。”
美經濟實現社區自我造血,保障居民服務的可持續性和前瞻性,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朝高品質社區邁進,美效應體現在能為社區吸引更優質的社會資源、社區合伙人。
現在依托自我造血和引進社區力量,清源社區已經建立起服務小孩的早教班、幼兒園,服務老人的敬老食堂。
社區美空間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有限的,但帶來的治理效應是無限的,而且隨著人與空間互動還會潛移默化地持續發揮作用。湯繼剛還提供了一個值得思考的理解:城市規劃只落實到片區、街道的層面,社區空間的營造是不是可以看作是對城市規劃的一個補位?通過家門口的空間建設,真正打通治理的最小單元,打通“毛細血管”。據悉,“十四五”期間,成都將打造3039個社區美空間。
專家觀點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鄉社區治理研究所所長郭金云:
社區美空間
是城市基層治理微系統
在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鄉社區治理研究所所長郭金云看來,社區美空間是一場來自社區的生活美學,還是一個居民“家門口”的服務場景,更是一個城市基層治理的微系統,可以說,為社區治理賦能就是社區美空間的使命。
郭金云還提供了衡量美空間的三個維度:社區屬性是社區美空間的本質,它應該緣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回歸于品質服務,彰顯城市的社會公共性;美學表達是社區美空間的形態,它既能體現出高顏值和時代感,又能體驗到地道的市井味和濃郁的煙火氣,彰顯城市的人文氣質;共生互動是社區美空間的作用機制,它不僅能助推社群交往和社區營造,更能以“公益導向、商業邏輯”促進社區發展與治理的深度融合,彰顯城市的包容可持續性。(成都日報記者 朱小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