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個居民小區的戰“疫”故事
“5棟服務隊”部分隊員。受訪者供圖
3月15日夜,南京市棲霞區馬群街道接報后排查發現5例陽性感染者。次日,感染者所在的文康苑5棟列為中風險地區,文康苑小區列為封控區。面對這一社區局部疫情,一只集合了各方人員的精干力量迅速動員到位。他們吃住在社區辦公樓里,日夜守護風險點,打響了一場社區疫情包圍戰。
轉運物資的社區工作人員。受訪者供圖
“掌上云社區”發揮大作用
文康苑是個安置小區,常住人口2600多人。“我們白天還在正常上班,晚上9點多我接到社區書記王敏電話,說小區排查出陽性人員,需要回來支援。”文康苑社區副書記吳倩雯說,當晚小區就要進行封閉管理,大家得到消息第一時間就向小區奔來。一支集結了公安、街道、社區、城管、醫護、志愿者等在內的抗疫力量在短時間內快速集結。
小區封閉,第一件事便是通知到戶,讓居民們知情,配合核酸檢測,自覺在家隔離。
“棲霞區早年間推出了‘掌上云社區’平臺,社區工作人員與轄區居民同在一個微信群,社區的通知‘上云’已是常態,這為我們省下很多力氣。”王敏說,“掌上云社區”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大作用,“云”溝通讓居民能夠快速知曉何時做核酸、領物資,并清楚封控區的各類防疫要求。
伴隨著小區封閉,群里各家各戶基本已經收到來自社區的情況告知。16日凌晨1點,居民樓下小喇叭中傳來核酸檢測的通知聲,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正式拉開。
這一夜,太多人無眠。除了連夜核酸檢測,小區的消殺,垃圾的清運,物資的儲備,外場支援人員的對接,防護具的支持等等事項都要在第一時間決定,并快速落實到位。
出不去的“外賣大哥”朱運東幫著搬運物資。受訪者供圖
出不去的“外賣大哥”
“這防控速度也太快了!”15日晚21點50分,48歲的“外賣大哥”朱運東騎電瓶車趕到文康苑21棟,一份夜宵送完,也就短短的6分鐘。調轉車頭時發現,小區門口已經拉起警戒線。“小區封閉,出不去了!”當晚,他在社區辦公室沙發上輾轉難眠。
16日凌晨2點左右,大巴接走了需要集中隔離的居民。核酸檢測點布置到位,每個樓棟下都有一個點,陸續有居民下樓做核酸,防疫和保障物資源源不斷運進來。“以前都是看別人做志愿者,這回我也作一份貢獻。”朱運東果斷加入搬運物資的隊伍。
留下來后,朱運東選擇了最為“危險”的“5棟服務隊”,由18名社區人員、3名志愿者組成。
朱運東介紹,他的兒子在武漢上大學,女兒在家里上網課。他是家里的頂梁柱,一天至少跑11個小時,拼一拼能送到60多單,一天收入300多元。“被封在小區里,哪里都去不了,當志愿者有事做挺好的。” 第二天,折疊床、被褥、洗漱用品運進來,他的志愿者生活開始了。
“以前覺得社區工作人員上班很體面、輕松。現在看事太多了,有時也挺不容易……”朱運東時常聽到有居民在電話里吵,社工耐著性子解釋。他心想,這就像送外賣遇到投訴,顧客一意不合,還要笑臉相迎賠不是。
同樣滯留小區的還有一位來朋友家串門的大三學生,他也留下來做了志愿者,每天整理材料和報表,這番經歷同樣讓他感受了基層社區工作的繁復和瑣碎。
更換貓砂中的吳倩雯。受訪者供圖
“毛孩子”有了臨時管家
作為“5棟服務隊”的一員,吳倩雯在本次小區封閉期間忙碌異常。
在文康苑5棟,這里不僅有空巢老人、半失能老人,還有隔天就得去趟醫院的尿毒癥患者……吳倩雯說,她統計了一下,單單18號一天,她就收到居民訴求152件,其中涉疫訴求124件,秉持訴求處置不過夜原則,全部訴求當天清零。
“苦中作樂的是,我多了個看管14只貓咪的差事。”吳倩雯介紹,5棟涉疫單元居民這次被集中隔離,4戶人家養的14只貓、2只鸚鵡、1缸熱帶魚無人看管,照顧它們的任務交到了她手中。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她每兩天會抽出半小時,上門幫著喂食,換貓砂。
在同心抗疫的忙碌中,因為溝通變多,憑添了不少情誼。這幾天,吳倩雯干脆給這幾家養寵物的拉了個群。一來溝通訴求,二來向它們的主人曬曬這些“毛孩子”。
“很多原本平常的事情,因為在特殊時期而看起來更溫情。”吳倩雯說,比如樓棟里的年輕人群體和老年人群體的溝通互助明顯多了,有老人不會在網上購買藥品,年輕人就會主動幫忙下單。社區微信群里,一到飯點還常有人曬手藝,看看這些美好的東西,很能緩解自己在工作上的疲憊。
眼下,在經歷了十輪核酸一天一檢測之后,文康苑小區已經進入到兩天一測階段。截至目前,小區未再發現新的陽性感染者。大家相信,這場迎戰疫情的勝利就在眼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